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村寨 > 村寨风情  > 详细页面

武陵深处老司城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江桥生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7日 浏览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境内的老司城遗址(张谨 摄影)

  老司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老司城是历史上永顺宣慰司的司治所在,政权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开始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结束。老司城是永顺土司王朝八百年的古都,是土司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老司城作为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见证了800年的民族变迁和家园盛衰。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土王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兵刃溪州,史称溪州之战,双方战后议和,立铜柱刻盟约,开创了封建王朝确认土司司治溪州之先河,奠定了老司城土司800年的司治基础。1961年,溪州铜柱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进入遗址须坐船过河

  彭氏土司世袭27代,35位土司王共818年,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永顺土司多次受中央王朝征调,士兵在抗倭等重大行动中均立下了赫赫战功。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进犯我国东南沿海,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年仅20岁的永顺土司彭翼南率士兵远赴江浙,千里征战。斩杀俘获入侵倭寇2200余人,被朝廷嘉奖授昭毅将军并赐三品朝服,《明史》誉为“盖东南战功第一”,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土家儿女抗击倭寇,比戚继光抗倭还要早3年,虽然其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明史》中没有过多的记载,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生活在遗址里的土家人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是司城繁荣昌盛历史的真实写照。土司辖制的800多年间,作为土司司治的经济中心,老司城长期保持了农耕时代的文明。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老司城遗址挖掘现场出土的文物,见证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土家凉亭

  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遗址核心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居民区、墓葬区、宗教教育区五大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城市规划布局十分合理。城池遗址依三级台阶地形分为三区:居民区、衙署区、首领生活区,为“三纵五横”的棋盘式布局。有河街、左街、右街、正街、半坡街、五屯街、鱼肚街和东门街八条街道。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有祖师殿、土王祠、宫殿废墟等古建筑,有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城市排水系统、古牌坊、德政碑、钓鱼台、练兵场等历史遗迹。通过考古挖掘又新发现土司时期遗址60多处,包括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等,使人们对军事设施、宗教中心、墓葬区、休闲区、王族封邑的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古城城墙

  老司城遗址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湘西州副州长李平说:“老司城具有十分重要的见证价值,完整地体现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传统,并完整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载体。”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则认为:“老司城完整地见证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土家族传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物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