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清莱的“阿卡”演出队(右排)与西双版纳爱尼人同台演出
一位美国友人与爱尼姑娘共同体验“嘎汤帕”节的传统游戏“荡秋千”
“嘎汤帕”节上,爱尼妇女在演示纺织手艺
在“嘎汤帕”节上,傣族群众表演傣族舞蹈
“踩高跷”也是“嘎汤帕”节的一项传统游戏
演出再现了过去爱尼人靠“刻木记事”记录往来账目
演出再现了爱尼人在“嘎汤帕”节第一天“抢新水”的习俗
“嘎汤帕”是西双版纳哈尼族(当地称“爱尼人”,为哈尼族支系)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嘎汤”,有的说是纪元年号,而爱尼语则意为“万千”之意;“帕”为“换”、“更新”之意;“嘎汤帕”即为更换年号、辞旧迎新的意思。因此,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将“嘎汤帕”节定为每年1月2日至4日。2011年新年伊始,我们4个摄影人赴西双版纳参加哈尼同胞的“嘎汤帕”节,度过了难忘的几天。
上午,在哈尼文化园举办了开园一周年暨“嘎汤帕”节活动。哈尼文化园在景洪至勐海公路边,园内收集、陈列了上百件爱尼人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劳动、生活用具。看着一件件被汗水浸透、被双手磨滑的劳作工具和被烟火熏黑的家庭用具,一个民族的沧桑岁月不禁浮现眼前。
在文化园前的小操场上,格朗合哈尼民族乡的群众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节目。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泰国一支7人表演队参加了演出。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历史上一部分哈尼族先民沿着澜沧江—湄公河迁徙到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境外主要称“阿卡”、“哈尼”、“高”族。 这7个泰国“阿卡”姑娘个个眉清目秀、身着鲜艳华贵的民族服饰,走近一看,她们腰上都挂着海贝或银元,这着实“谋杀”了我们不少的胶片。
西双版纳州哈尼学会景洪市分会举办成立大会,与会代表都身着民族盛装参会。新当选的女会长马红在“就职演讲”中说,哈尼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哈尼学会责无旁贷的任务。这体现了当地人的文化自觉与自豪。
接着,哈尼族代表纷纷登台表演,一些哈尼族歌手也来助兴,唱了一首又一首,联欢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马红介绍,所有民族歌手都是不给一分钱自愿来演唱的,那些“漂”在社会上的艺人,不让他演他还不高兴呢。
上午,在景洪市中心“泼水广场”举办“2011年景洪市‘嘎汤帕’节庆大会”,这是“嘎汤帕”节第一次走进州府大广场举办,据介绍,这也是西双版纳州为推动旅游二次创业的新举措,目的在于打造丰富的节庆文化。
节庆演出别具匠心,再现了爱尼人的传统习俗。习俗之一:爱尼人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人们的往来账目靠“刻木记事”,因此,在“嘎汤帕”节前一天,寨长招集全寨人结清一年内的账目(木刻)。爱尼人迁徙长诗《雅尼雅嘎赞嘎》中说:“洗去了身上的尘土哟/清了记账的木刻/雅尼雅过‘嘎汤帕’节。”习俗之二:“嘎汤帕”节第一天,妇女们跑到寨边的泉水槽去“抢新水”,爱尼人认为这是仙女为人准备的“圣水”。
景洪市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一个民族的节日也是一个地方的全民节日,傣、彝、基诺族都登台表演了节目,成为节庆活动的又一亮点。
清晨出发赶往80多公里外的勐龙镇过“嘎汤帕”节,镇上组织了1公里长的身着民族盛装的欢迎队伍,还特意辟出了一块足球场大的平地做节庆会场。
会场周围组织了很多哈尼族老人展示纺织、舂碓、编竹篓等传统农活,很多年轻人对过去的打陀螺、荡秋千乐此不疲,还有一位美国友人也跃跃欲试。
远山近寨的人来了,很多境外的缅甸人也闻讯而来,会场内外可谓人山人海。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国著名画家画云南”的11位画家也参加了勐龙的节庆,他们相当兴奋,一边拍照,一边赞不绝口,说“嘎汤帕”节很有特点,让他们大开眼界、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