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激烈的珍珠球比赛拉开了今年江苏省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的帷幕。孙文振摄
5月24日至5月27日,由江苏省民委、省体育局主办,南京市体育局、市民宗局和南京理工大学共同承办的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珍珠球比赛在南京开赛。
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全民参与,本届江苏省运会新增设羽毛球、乒乓球等15个群众比赛项目,其中还包括了珍珠球、毽球、板鞋竞速3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省运会,在江苏尚属首次。“这体现了江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省运会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要的推广平台。”江苏省民委民族处处长鲍蜀生说。
珍珠球进校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5月24日,来自全省的9支珍珠球参赛队齐聚南京理工大学,共同感受珍珠球的魅力。经过激烈角逐,南京代表队斩获第一名,常州队、镇江队和淮安队分获二至四名。此次比赛,成为江苏省推广珍珠球项目多年的一次成果集中汇报。
国家级非遗项目——珍珠球来源于生产劳动采珍珠,是满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由于珍珠球外形像排球,球拍像网球拍,比赛规则像篮球,因此该运动被称为“拿着篮筐走的篮球赛”。
“我爱好体育,一直喜欢打篮球、排球和乒乓球。这次代表镇江市参加珍珠球比赛,我感觉很荣幸!通过比赛,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也学会了顽强拼搏。”镇江队维吾尔族队员、江苏大学电气学院大四学生伊力亚斯·阿尤普说。镇江队16名队员中,有3名少数民族运动员,通过珍珠球训练和比赛,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两名维吾尔族队员祖力哈尔和阿力汗,都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两人第一次接触珍珠球时,根本不知道比赛规则,学了发现珍珠球挺好玩的。“通过打球,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也认识了许多不同民族的朋友。”阿力汗说。
盐城队藏族队员布琼次仁是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大二学生,来自西藏昌都牧区。“家乡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很多,体育改变了我的命运。”布琼次仁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一直是学校运动会上的尖子,在大学接触珍珠球后,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去年,他代表盐城队参加了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了珍珠球比赛亚军、押加比赛冠军。
镇江市推广民族体育运动3年来,珍珠球等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喜爱,推广活动效果明显。镇江市民宗局副局长张俊美介绍说:“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进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是新时期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丰富各民族交流形式的重大创新,也让少数民族群众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校园新传承,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
自2010年以来,在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15所江苏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高校相继成为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我们在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同时,更注重大学生的民族体育意识、民族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隐性远期指标的提高。”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教练朱继华教授如是说。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师刘波是江苏省培养的第一批珍珠球教练员人才,被誉为“江苏省珍珠球第一人”。2011年,他作为江苏省观摩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首次观看到珍珠球比赛,认为这个项目适宜在校园推广。当年,珍珠球项目作为南理工民族体育进校园的首个项目,被纳入了该校体育选修课程。
经过不断探索,南理工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必修课+选项课+选修课+学生社团与竞技运动队”教学模式,开展了太极拳、武术、舞龙、舞狮等13门选项课和公共选修课,组建了毽球、珍珠球、蹴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土家摆手舞和爬树等7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舞龙、太极拳和民族健身操,以教学成果汇报的形式参加学校重大活动的表演已成为常态;民族健身操、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更是作为学校运动会的常规比赛,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朱继华说。
2015年3月,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在视察南理工时,赞扬该校“民族体育项目进课堂、民族文化进校园、成立运动队参加全国民运会”的立体推进方式非常好,有利于增强各民族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广泛动员,散居地区民族体育传承“新思维”
江苏少数民族人口近100万,其中常住人口38.4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49%;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全省13个市、99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作为普及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较早的省份,江苏曾连续参加了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但基本以参与为主,成绩为辅,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
对此,江苏省民委主动调整思路,另辟蹊径,把过去以民族中学组队为主,改变为全省相关高校和社团共同组队。新的组队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队伍的竞争力,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江苏省获得了多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此后,江苏充分发挥全省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省市两级民族部门积极与高校沟通协商,把开展民族体育赛事作为民族团结的载体,建立平台、广泛动员、打造精品赛事,实现了民族体育在全省遍地开花的可喜局面。
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依托,江苏经常性举办全省比赛,培养、锻炼省级队伍,挖掘优秀体育人才。2010年至今,江苏共举办单项或多项综合性赛事21场,其中,以省民委和省体育局名义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功举办9届。
2012年,江苏省财政厅设立了200万元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专项经费,为全省举办赛事和基地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目前,江苏已建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12个,每个基地逐渐形成一至两个优势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屡创佳绩。
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中,是江苏省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2016年,江苏省民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指导高校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通知》,指导高校开展好民族文化体育“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办好一个民族文化节,打造一支队伍,举办一场赛事,建强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淮阴师范学以“源自于民间—发展于高校—回馈于社会”为宗旨,设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进行首轮试点。
“在这一政策支持下,从去年开始,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支持2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民族体育文化项目。经过不断地努力,民族体育已进入全市中小学校和大学校园。”苏州市民宗局民族处处长谈庚元说。
如今,珍珠球、毽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群众喜爱,于2016年初被列入“江苏省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在这个背景下,珍珠球、毽球、板鞋竞速3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顺理成章地被列入省运会群众比赛项目。
“省运会比赛平台的建立,不仅丰富了群众体育的内涵,还将大力推动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成为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江苏省民委民族处副处长黎伟平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