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俗  > 详细页面

鄂温克族瑟宾节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4日 阅读量:

  “瑟宾节”,意为“吉祥如意,欢乐祥和”,是居住在我国黑龙江与内蒙古的鄂温克族传统、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其地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历史上,居住在大森林里以打猎为生的鄂温克先民,每当猎到猛兽后,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以示庆贺,逐渐形成了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形式,这就是“瑟宾节”的雏形。十六世纪,随着萨满教在各“乌力楞”(氏族)的普及,鄂温克人开始信仰能跳神治病的萨满,带有图腾特征的“瑟宾节”也随之消失。直到在1993年举行的第三届鄂温克族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才确定每年的公历6月18日为鄂温克族的共同节日“瑟宾节”,“彩虹”歌为鄂温克族“瑟宾节”节日歌,象征吉祥、欢乐、和睦、进取的驯鹿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瑟宾节”逐渐演变为部落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 其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野餐酒宴、篝火晚会等。庆祝活动一开始,人们在部落头领或萨满主持的主持下,向山神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祀仪式后,反映鄂温克族民族风貌的“彩虹舞”、“努日给勒舞”、“斡日切舞”等舞蹈一一上演;与此同时,赛马、射箭、摔跤、颈力、拔河、抢“枢”等一系列竞技活动也相继展开;接下来是“风味野餐”,以烧袍子肉、炖柳蒿芽为主,期间晚辈会向长辈敬献马奶酒,老人则给孩子们分发吉祥礼物;最后的篝火晚会是节日的高潮,来自各部落的男女老少,都会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才会尽兴而归。

  如今,每逢“瑟宾节”,生活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鄂温克族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会,喜庆的联欢会,丰盛的宴会和吉祥快乐的篝火舞会。二十年来鄂温克族““瑟宾节””已发展成为集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于一身的规模空前的庆祝活动。欢乐祥和的“瑟宾节”,也已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1年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项目编号:Ⅹ-125

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