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庞桶药浴是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医疗保健方式和药浴文化,其历史久远,代代相传,是与瑶族聚居地区多雨水、云雾,短日照,湿度大的生态环境以及瑶族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相适应的,集防病、治病、健身于一体的医疗保健方法,是瑶族医药和瑶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疗法和习俗。瑶族人民世代延续这种药浴浴方式,通过采集和利用山区野生的上百种草药,适宜调配,煎汤沐浴,达到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作用。瑶医学认为,通过庞桶药浴可以祛风除湿,舒筋活血,解毒通络,调整机体盈亏平衡状态,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收到解除疲劳、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功效。瑶族特色庞桶药浴疗法在治疗风湿免疫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瑶族家家都有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族人十分重视药浴,每天劳动后都要采集新鲜草药,分别捆成小把,放入大锅中煎煮,药液煮沸后半小时左右,趁热倒进大桶中,加入适量冷水,使水温保持在38℃左右,进行洗浴,既洗涤刀耕火种时沾染的炭灰泥迹,又通过温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促进睡眠。瑶族药浴应用的草药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鲜药,平常亦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药浴使用的药物种类多达上百种,常用的有半枫荷、透骨香、钩藤、九节茶等十余味草药,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无固定的配方,各种草药的份量多凭习惯和经验而定。
瑶族庞桶药浴方式多样,一般是全家皆浴,不分男女老幼,多为先小后大,先老后少,先客后主,每次泡浴30分钟左右。现在一些瑶民也逐渐采用了换药水的方式进行药浴。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采集鲜药草,有的地区习俗是采集草药多达一百种,称为“百草药”,采回以后洗净泥沙,煎煮药液进行药浴,可使人身轻气爽,健体强身,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瑶族传统“月里药浴”,即产后药浴,是瑶族妇女产后调养保健的重要手段。瑶族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左右就可以参加体力劳动。瑶族产后药浴用药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又能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和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