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工艺品  > 详细页面

大山包披毡:又见碎雪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郑崇礼 2018年01月09日 阅读量:

  大山包,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一个贫困乡,坐落在云贵高原腹地、金沙江南岸,平均海拔3000多米。在方圆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1.5万人。因为大山包是黑颈鹤的越冬地,所以早就名闻遐迩。自从2004年元月首进大山包后,我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进大山包,我就领略到大山包奇特的气候和瑰丽的景色:晴空万里时,耳畔会听到不远处有闷雷声;明明头顶艳阳高照,无一丝一片云,却不知从何处飘来一粒粒碎雪扑面而来。正是瞬息万变的气候,造就了大山包的彝族同胞出门要披羊毛披毡的习惯。它雨雪淋不湿、寒风穿不透,没有哪种衣物的御寒力能胜过它。

  大山包的披毡是我见过的披毡中最漂亮的一种。因为一般的披毡制作工艺简单,既无腰箍和穗子,又无起伏的褶皱。只有大山包擀制的披毡工艺最全,既有漂亮的腰箍穗子,又有起伏的褶皱,堪称是一件纯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如果你能亲眼见到它的制作过程,一定会赞美师傅巧夺天工的手艺。从向导那里获知,披毡制作要求技艺高、费时又费力,两人合作要两天才能擀好一件,且卖价不高,赚不到钱,现今有这手艺的人已不多了。让人担心的是,现在已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并传承这门技艺,流传上千年的擀披毡的民间技艺,已处在濒临消亡的边缘。

  在向导的引领下,我认识了两位大山包擀披毡的高手——张仕斌、张仕荣兄弟。此后,我多次进大山包,都与擀披毡有关。我曾从头到尾全程跟踪拍摄,亲眼目睹一堆杂乱的羊毛,在张仕斌兄弟的手工操作下,不用任何器械,仅凭一张像弹棉花的弓,以及几样简单的小工具,经过弹毛、裹廉滚踩、上腰箍、搓绳、镶穗子、折叠滚踩、拿褶皱、整形、磨光、清洗晾干等工序后,成为一件漂亮的披毡。出于对擀毡人的崇敬和对披毡的喜爱,我掏钱买下了那件披毡留作工艺品收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