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渗透和转化,又具有各自独立、自成体系的特点。其中,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时期,并且在整个古代社会一直延续着,具有强韧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文言小说分为志怪(志人)小说和唐传奇这两个门类。白话小说则出现于宋、元时代,它主要由“话本”小说发展来的。例如,维吾尔族作家拉勃胡兹在元代用古代维吾尔文学语言文字创作了长篇小说《先知传》,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色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明朝至清朝中期,满族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等小说,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另外,藏族作家策仁旺杰创作出了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旋努达美》,藏族作家罗桑登白坚参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郑宛达瓦》,出现了一批藏族古典寓言小说。满族出现了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和作家顾太清的《红楼梦影》等优秀小说。蒙古族出现了用蒙文创作的短篇小说《乌巴什·洪台吉》,作为蒙古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乌巴什·洪台吉》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同时,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用蒙文撰写了《一层楼》《泣红亭》和《青史演义》等章回体长篇小说。
从整体上来看,少数民族古代小说主要包括六种类型。即以元稹的《莺莺传》为代表的传奇小说;以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和邦额的《夜谭随录》、尹庆兰的《螢窗异草》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拉勃胡兹的《先知传》、策仁旺杰的《旋努达美》和罗桑登白坚参的《郑宛达瓦》为代表的宗教喻世小说;以乌坚吉美却吉旺布的《莲苑歌舞》和贡却加错的《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为代表的寓言小说;以文康的《儿女英雄传》、顾太清的《红楼梦影》和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为代表的人情小说;以及以蒙古族的《乌巴什·洪台吉》为典型的历史(战争)小说。
志怪(志人)小说滥觞于魏晋时代,最早是从野史、杂传中分离出来的,并逐渐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因为在当时它只是“粗陈梗概”,因而被视为中国小说的雏形。志怪小说的特点是形式比较简单,篇幅比较短小,在题材上多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且与道教、佛教和巫觋等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各类文学作品普遍繁荣,古代文言小说开始成熟,并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样式——传奇体小说。而少数民族文言志怪小说作品的产生,晚于唐传奇,金朝鲜卑族作家元好问的《续夷坚志》是其代表,这部至今能见到的金代唯一的志怪小说集,起到了填补空白的重要作用。同时,清代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继唐传奇后文言小说创作的一座高峰。另外,满族作家和邦额与尹庆兰分别创作了《夜谭随录》和《螢窗异草》,被誉为满族文言志怪小说的“双璧”,它们是少数民族志怪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