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玛仁糖的画面 资料图片
近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在央视播出,其中吐鲁番的葡萄让不少网民称“几乎要馋得舔屏幕”,而玛仁糖(又称“切糕)繁杂的工艺,更让网友直呼“深深地被切糕震撼了”。
“115摄氏度下熬煮4小时,90公斤葡萄汁浓缩成30公斤糖浆。烘烤后的核桃仁,焦香酥脆。拌匀的玛仁糖,趁热切好。它不仅是最具西域风情的甜点,也是当地人重要的热量来源……”诱人的画面配上精辟的解说,不但呈现了切糕的具体做法,更透过美食的香气,让观众感受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此前,发生在湖南岳阳的“天价切糕”事件,一度演变成网络舆论焦点。许多网民对切糕的昂贵价格表示质疑,但看完《时节》,不少网友感叹:“葡萄汁熬制的糖浆本身就有损耗,核桃仁也很贵,这么做出来的切糕,卖得贵也是理所当然的。”
切糕并非《时节》中唯一的新疆元素。这一集里,还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讲述吐鲁番的葡萄种植和葡萄干制作。而惊艳的维吾尔族少女和她们家的“手抓饭”,也是整集之中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很多网友表示:“真想去新疆当地亲手做一下,亲口尝一下这些美味。”
日常生活离不开“食”,所谓“食色,性也”。对食物的采集、制作、消费是人类延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民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形成了具有自身地域风格的饮食传统,构成了中国丰富而多元的美食文化。
文化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鲜活的。《舌尖上的中国2》注重美学效应与文化资源的结合,透过日常美食的镜像,让观众感受到蕴藏在中国各民族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通过饮食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审美情趣等。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用朴实而美妙的生活场景和饮食文化,“召唤”而非强制地吸引观众成为传播受众。
《舌尖上的中国2》所建构的价值共同体及彰显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感,激发起观众对中华大家庭由衷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认同。由此,产生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这种“软途径”的文化传播所带来的信息,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认可。比起强硬、枯燥的宣传手段,能收到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如果在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多构建类似的民族文化传播“软途径”,相信会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