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民族文博概述  > 详细页面

民族文物的整理保管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梁丹 2018年06月04日 阅读量:

  民族博物馆获得的文物包括民族文物、照片、录相、绘图和文字记录等,都需要集中在一起进行整理。最开始主要是进行登记,或者是征集一件,在登记帐上登一件,或者是最后集中登记。但是在征集时必须有详细的原始记录。登记的同时,还要在文物上写或拴相应的登记号标签。如果时间和人力许可,也可作卡片登记,如同保管中的科学编目卡片一样。登完记则分类排队,分别进行比较研究,把结果和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把民族文物装入木箱,填充好乱纸或棉花,防止文物磨损。其中的珍贵或特殊文物.要做特制木箱.精心处理。这些文物箱进馆后,还要进行全面、系统地科学整理工作。

  整理程序

  一、定名

  民族文物的定名,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民族性,既要标出本民族在使用时的称呼,也要了解译名,吸收其他有关民族文物资料,给予科学的定名,其中有古名,也有今名。如独龙族有一种树杈制的刨土农具,本民族称“戈拉”,汉译名为木制鹤嘴锄。门巴族有一种单刃木耒,有的同志称其为青冈杈,这是不够妥当的,该具虽然是青冈做的,但仅有一尖刃,根本无叉,所以应该译为尖刃木耒。

  二、描述

  任何一件民族文物,仅有一个名称还是不够的,必须对它进行科学描述。这项工作在进行文物征集时就要了解清楚,对其材质、形状、体积、重量、年代、用途等基本信息都应该有一定的描述,这样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知识,便于发挥文物的作用,也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三、分类

  民族文物不仅有大的分类,还有小的分类,特别在进行微观研究时,必须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分类。如衣服应分为男女两大类,同一性别的衣服,又按年龄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四组,每组内部又要细分流行那种衣服,少见那种衣服,这样才能具体研究服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也能了解不同人的心理素质。

  四、断代

  断代就是确定民族文物的时间性,包括制作年代和使用年代,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断代方法,这里所讲的断代,主要指解放前后保存下来的文物。制作者大部分尚存,使用者也了如指掌,这种断代比较容易,具体方法有几种:

  1、根据文字记载确定年代

  文字记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物本身上有文字,且标有年代,这种文物断代是比较容易的。如贵州三都县有一批画像石墓葬,传说是“苗坟”,但是附近苗族并不承认是自己祖先的遗物。当地水族则认为是水族的坟墓,与其家谱核对后,石刻墓志上的人名与水族有关,其上还刻有具体年代,说明这些墓葬是明清时期水族的葬墓。水族还有一种水书,在书末往往标有年月日,这也是断代的最好依据。其他如藏经、东巴经、傣文贝叶经和各种傣文文书,其上多有年代,也是断代的凭据。另一种情况是外证或他证,根据史书记载来断定年代的方法。如在云南哀牢山发现许多李文学起义的文物,文物本身没有年代,但起义事件是有文献记载的,据此可确定李文学起义文物的年代。

  2、根据传说或口碑断代

  绝大部分的近代民族文物上是无文字的,也没有史书记载。这些文物的断代只能在调查和征集中明确,如某件工具用了多久?某件衣服是谁穿的?某件家具用过几代?由近及远,最后定下具体时间。这种方法一定要反复核实、验证。

  3、根据类型学进行断代

  这种方法是从考古学中借鉴过来的,具体做法是把相同或相似的器物中的标准文物拿出来,把他们加以比较,找出同类器物的早中晚期规律。如独龙族的刨土农具不仅有戈拉(木制鹤嘴锄),还有包铁尖的“恰卡”和宽刃的怒锄,这是那种农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中戈拉出现最早,“恰卡”是近百年传入独龙河地区的,而怒锄不过50年历史。

  至于考古遗物的断代,还要根据地层学、地质学和自然科学方法测定。

  4、制作工艺和用法的考察

  田野调查不只限于搜集文物,还包括文物的制作、用途等等,如酿酒工具,不但要齐全,而且还要搞清酿制各种酒的全过程。这项考察,可以在调查中进行,也可以在整理文物过程中,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和文物知识进行研究。

  5、进行综合研究。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根据有关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和亲身的调查资料,包括文字、照片、绘图、测量等资料,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所调查的文物资料、社会历史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有关民族文物调查的综合性资料,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所谓调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来源、生产力水平、经济活动、生产方式、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家庭婚姻、生育制度、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等作出专题性研究,从中找出文物发展的规律性,哪些文化因素是本民族的,哪些是外族传入的,哪些是内外结合的,这样才能恢复当地社会历史面貌,反过来再了解各种文物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民族文物的保管

  民族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任务,因此,民族文物的保管工作就是民族博物馆的基本工作之一,保管工作比较庞杂、繁琐,具体来说,有三项基本任务:

  第一是对文物资料进行精心管理,用科学的方法,对藏品进行登记、分类、存放和鉴定,为提供应用创造有利的管理条件。

  第二是对文物进行科学保管,利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对所有藏品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以及自然环境对藏品的损坏进行处理,尽量把藏品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三是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为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提供科研成果。

  民族文物保管主要依照以下的程序来执行:

  一、文物入藏

  无论是民族田野征集和考古发掘品,还是征集的传世文物,都有一个从馆外转移到馆内的过程,这就是藏品入馆问题,它是保管工作的首要步骤。

  1、藏品鉴选

  在收到文物后,要确定哪些文物符合收藏条件,不够收藏条件又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可列为参考品。填写好收入凭证,作为藏品的原始依据。

  不是说所有文物都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其中有些有历史价值,或者虽然历史价值不大,但有重大经济意义的,也可列为藏品。所以对文物标本必须进行鉴选。不够入藏的文物另立帐册,根据情况分别处理。有关民族文物的鉴选在我国还缺乏经验,如高山族的皮画、藏族的布画、清廷留下的衣服、历代民族风俗画,这对少数民族来说是珍品,可是它们在有些博物馆得不到重视。

  文物入馆的标准是根据文物标本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决定的。但对于每件文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民族博物馆的性质不同,所藏文物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别。因而,除国家文物单位的有关文物规定外,每个博物馆还可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作若干补充规定。

  2、藏品登记

  登记不仅是文物入藏的重要步骤,也是国家保护和检验文物的依据,所以博物馆的总登记帐是国家的文化财产帐,应该有专人负责。

  总帐:也称为文物总帐或总登记帐,一般入馆后登记,又称流水帐。总帐必须根据入馆凭证和原始记录,对照文物进行观察、核实和测绘,并且按总帐格式逐件逐项填写,文字必须工整,不能褪色、不能涂改。其中项目有总登记号、藏品名称、时代、件数、质地、来源、大小、重量和入馆日期等。总帐能反映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出入动态。因此总帐要稳定、清洁和保密。

  分类帐:总帐之外,可设分类帐,即一类一册,往往与库房相对应。具体建帐方法同上,是把总帐内容分类化。

  藏品借出入帐:文物常有借出或借入现象,应该单独建帐,并在总帐上注明情况。

  处理品帐:对于参考品、处理品也应单独列帐。

  在登记过程中,一方面是进行登记,制成原始凭据或入藏凭证,另一方面将登记帐上的秩序号用白或红粉写在文物上,但不能在明处。然后在编号上涂一层清漆,或者直接用磁漆写号,这样经久不落,牢固耐用。书画、衣服则贴小棉纸签或布条,写上编号。

  3、藏品排架

  登记之后,要及时把藏品随同入库凭证、藏品卡片转交库房。藏品排架是文物入藏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库房管理的开始,要根据库房和文物分类把文物入库,排列在文物架上。对这些文物必须进行清洁处理,防止带入灰尘、虫霉等有害因素。

  排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文物的保养,也涉及文物的使用,因此必须要遵守以下原则:①利于保养;②便于提出;③安全。目前,各个博物馆库房多少不一,其中库房充裕者,应以罗马数字编成顺序号,为工作提供方便。库房内的家具,一般以柜、橱、架、箱为主,也要编成号码。

  文物的排架,一般以质地划分,然后按顺序号就位。具体排架方法是:①把藏品质料和制作方法相同者放在一起;②在上述原则下,再按时代、作者、器形、产地集中排架;③在文物之间,要“上轻下重,前低后高,高卧矮立”。藏品排架完毕,要把文物所在库房、柜架的位置编成号,用铅笔注在文物卡片上,或者另外编在库房藏品方位索引上。

  4、库房管理

  库房管理也就是藏品管理。要“妥善保管,取用方便”。保管工作一定要做好、做细,以不损坏文物为最高准则,凡是影响文物保管的因素必须废除。保管是为了使用,不仅要放置恰当,还要有一套提取手续,如分别按民族、质地、用途、地区作卡,提取时按卡片寻找,不论文物在哪里,都能随卡片提出。

  保管工作应该做到:①要有固定的库房,为求坚固、防震、  防潮,库房内要有防火防盗,防虫防尘等设施,有宽敞的通道,通风要好,力求现代化;②每个库房由专人理,设保管员应该有一定文化知识,熟悉藏品情况,能够提取自由,天天检查仪表,记好库房日志;③库房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卫生,内部或库房附近不能放易燃易爆物品,库内严禁吸烟,也不能带入食品;④对于一级文物必须设专柜、专库重点保管,薯尽量少外借,减少库房外流动时间。大型文物也要做专柜。,一、二级文物要有布套、盒匣,外边写名称、贴照片;⑤柜上应该有文物清单,严格办理出入手续,提陈、外借必须在清单上注明,便于清点和统计;⑥注意文物的保密性,非保管人员不能随便进入;何)为了當握寸物动杰-收专情况.短年蘑讲行统计-馆际》:间的奋拖、调控.必谙领鼻批准,办好注销手续,支出凭证要汇订成册,与注销册相符合。非文物的处理也要办理手续。

  二、科学编目

  科学编目,又称藏品编目,科学著录,主要以分类卡片的形式,在藏品建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记录,此外,也可以利用活页的形式,把上述的详细卡片变成书本的形式。

  编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卡片的形式确定的,主要有登记号、原号、名称、原名、时代、数量、尺寸、质地、民族、重量、残缺情况、来源、入馆日期、编目日期、作者、照片、底片号、拓片号、有关资料描写等等。

  文物编目是文物进馆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登记、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即是对文物的鉴定,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藏品的管理和使用,并且通过编目活动为下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打下基础。由于文物不便随时移动,只能以卡片、目录的形式出现,便于索取和查阅,因此编目是文物保管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所谓编目是指有关业务人员对已登记入藏的文物进行一个基本的研究和鉴定,将其特征作一个全面的描述,并且阐明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制作成详细的文物卡片,—然后把这些卡片分类排队,装入不同形式的文物卡片柜内,同时编定文物目录。一般查寻文物,只要翻阅文物目录就行了,想进一步了解情况则必须翻阅文物卡片。为了保质保量地做好编目工作,必须注意以羊父个问题:①要确定文物的编号、名称、时代、来源、地点、流传经过、数量等等;②描述文物的慕本特征:③对文物作出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评论,为定级作准备;④记录馆内外、国内外对本文物的有关论著。

  我国过去的科学编目,只是从一件文物开始,先写成笺条,然后编排成书。卡片形式是较晚才出现的,而且受外国影响较大。所做的卡片,可一套或数套。如果可能,还可做辅助卡片,后者按专题、品名、时代、文物而列之,这样不仅便于对文物的清点、统计,也使人们通过各种专题卡片,对所有藏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卡片入柜的排列,基本上有三种方法,①按时代先后;②按文物的分类;③按文物在柜内的秩序。一般说来,科学编目后,即开始文物上架,把文物放在库房内的一定的地方。

  

参考资料: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