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教育发展  > 详细页面

民族院校巡游:西南民族大学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写整理:梁丹 2018年06月20日 阅读量: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西南民族大学

  英文名: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51年(辛卯年)6月1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民族

  学校代码:10656

  所在地区:中国 四川省成都市

  属性:中央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建设高校

  主管部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知名校友:夏康农、冯元蔚、李绍明、罗布江村、王瑛、格勒

  通讯地址:武侯校区: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610041)  

  航空港校区地址:双流区航空港开发区大件路文星段168号(610225)

  二、简介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西南民族大学座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追求中创新。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彰往考来,发扬踔厉。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州红原县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500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1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5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8人先后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9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人选,1人为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17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选,5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设有24个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本科专业85个;有5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13个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目前,馆藏图书资料98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科研能力较强,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13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1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有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研究智库;“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国家部委、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类权威期刊。

  建校67年来,一批又一批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在20万各族各类毕业生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学校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弗吉尼亚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6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先后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6600余人次留学生。学校积极促进56个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6个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学校是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三、历史沿革

  1950年7月,政务院批准在西南建立一所民族学院,由西南民委负责筹备工作。  

  1951年3月,西南民族学院党组成立,王维舟任书记,张天伟任副书记。同年,任命王维舟兼院长,夏康农为副院长。  

  1951年6月,举行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 1952年初,学校拟订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计划(1953-1957)初步方案》,确定在此期间,仍以培训政治干部为主,同时举办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班。4月15日,学校第一期学生518人举行了毕业典礼。

  1954年8月,西南大区撤销,由西南民委领导改为由四川省委、省人

  民政府领导。

  1957年以后的反右等政治运动,使不少著名专家、教授被迫调离学校。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办学规模大幅压缩,在校生由3000余人降至1500余人。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教学活动停顿。1968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

  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各系(科)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和活动,迎来了恢复办学后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四川学生148人,西藏学生160人。

  1974年,全面恢复了系(科)专业设置,同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少数民族“工农兵学员”共200名,分别学习汉语文、藏语文、数学、理化、畜牧兽医五个专业。 

  1979年2月,改为国家民委、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  

  1982年6月,正式被确定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古典文学、宗教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中兽医学首批4个硕士点于次年开始招生,共招研究生9人。  

  1986年秋,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第一期外国留学生于9月入校学习藏语文。  

  1994年,国家民委批准建立成人教育学院,1996年,成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列为可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3月,在全国民族学院中率先实施招生并轨改革。  

  2000年9月,正式启动以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改革两项改革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和大连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至此,学校已有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博士点。 

  2003年9月,新校区(南区)竣工并投入使用,次年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4年6月,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04年2月,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从2004级新生起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  

  2005年4月,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协议。  

  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  

  2007年9月,新校区(北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9年10月,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7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落成。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

  2015年10月,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学校。

  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四、文化传统

  1、校徽

  西南民族大学校徽图案由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造型为蓄势待发的弓箭,又是“md”两字母的合成图案,即“民大”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图中心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校徽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化成的寓意。

  2、校训

  3、校歌

  五、学术研究

  1、科研平台

  西南民族大学有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60家校级研究机构。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羌学研究中心

  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

  中国彝学研究中心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

  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2、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80余项,省(部)级课题7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万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次。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3、学术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收录等级为省级国家及核心CSSCI,1975创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该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民族学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数据截止2018年4月)

  

  

参考资料:西南民族大学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