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乡村振兴  > 详细页面

民族村寨的文化发展之路 ——中外学者对话西江千户苗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博专 2018年06月25日 阅读量:

  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博专委”)、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主办的“西江千户苗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外学者对话”会议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

  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守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茂明,中国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博专委主任韦荣慧,博专委副秘书长胡良友,中国扶贫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博专委志愿者部主任吕保利,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公司(以下简称“西江公司”)总经理宋武,以及美国罗格斯大学副教授路易莎(Luisa Schein)和纽约州立大学波兹坦校区副教授溥摩根(Morgan Perkins)等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对话会。对话会由潘守永主持。

  西江的亮丽转身

  路易莎提到,1988年,她住进了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村民的家里,并在当地进行了一年的田野调查。她回忆,当时西江很少能见到小汽车,通往那里的车每天仅有两班,她住在苗寨时经历着有时停水、经常停电的生活,最长的一次曾经3个星期没办法洗澡。不过路易莎还是把西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一直关注着西江:做完田野调查后,她回家写硕士论文,生下第一个孩子;1993年,她又回到西江,却发现这里没有什么变化;近些年,她再回来时,西江已经是中国知名的旅游景区了。博士毕业后,路易莎还继续着她的中国苗族研究,她的目光曾对准外出的苗族妇女。她发现,妇女一般通过打工、进行文化表演、外嫁等途径流动到寨子外。她曾针对外嫁到上海、浙江的苗族妇女进行了调研,展示出许多优秀的、能干的苗族妇女。她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同时是文化发展、社会发展。

  土生土长的西江人宋武,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路易莎,那时他和伙伴依她的苗名“阿娜”叫她娜姐。宋武介绍说,西江千户苗寨现在有1432户、近6000村民,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落。这里的吊脚楼营造技艺、鼓藏节、芦笙舞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在2008年开发旅游之前,这里的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耕,有95%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现在,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其门票收入的18%作为文物保护费,回馈给村民,去年就给村民发放了3000万元。这里目前有300多家农家乐,村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不足千元发展到2017年的1.8万元。

  和谐是西江文化的核心

  溥摩根没有去过西江,研究博物馆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的他在对话会上提出了两个问题:西江当地传统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如何与当代前卫实验性艺术相处?博物馆建立后的文化展演空间、当地与中国其他地方及海外的文化交流、当地苗族艺术工作者同非苗族艺术工作者的互动等,对西江千户苗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曾将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论文《贵州苗蛮》翻译成中文的潘守永,与韦荣慧相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在西江设立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苗寨分馆的有关事宜。他回忆,曾有设计院在开发方案中设计了与西江民族文化不相协调的洗浴中心和酒吧一条街,当时就被否定了。后来,韦荣慧与他们共同梳理出西江苗寨三宝:吊脚楼、刺绣、银饰,这些是西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

  韦荣慧介绍说,在开发利用西江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村民联手进行了各种努力,例如保留维护了当地的民居、传统银饰技艺等。西江苗族还曾到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美国等国进行交流与文化展演,所到之处都得到很高评价。2011年,在赴美国马里兰州交流时,该州400名学生向台上的苗族演员学习吹芦笙,这增强了苗族演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石茂明表示,在当今讯息飞速传播的情境中,如何建构与研究对象的良性关系值得深入思考,尤其是人类学家与研究对象达成理解很重要。例如,路易莎每次来北京都会联系在京工作的苗族人,她与研究对象成为朋友,还资助过西江的孩子,这都是很好的良性互动。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她同样有着很深的感情。当她第二次来到西江,发现5年间西江没有什么变化时,她感到很遗憾。

  韦荣慧认为,和谐是西江苗族文化的核心,评价西江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应该以此作为标准。任何关于对西江发展的主观评判都缺乏客观性,应该倾听来自文化的拥有者——西江人的声音。考虑到西江的协调发展,西江公司在发展的同时,正在投资周边地区,希望起到带动作用,形成集群效应。她说,在进行了深度田野访谈后,愈发深刻体认到当地苗族村民自我决定意识、自我意愿表达所蕴含的地方性主体价值评判标准。

  未来的西江在路上

  路易莎对与会专家学者口中的文化发展提出疑问——如何理解文化发展,由谁来发展?

  “雷山县荣誉村民”吕保利认为,文化发展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胡良友回应,关于文化发展的主体,主要有4个层次:当地人、专家学者、企业和地方政府,这些主体是西江千户苗寨发展之合力群体,需要合力相助、平等发声、共商未来。其中,当地人是文化的主人和文化的拥有者,应承担起文化主人的责任。

  韦荣慧认为,文化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以及文化的主人在文化自觉中的继续努力。西江不应该满足于现在750万人次游客的进入,而应该思考怎样让这些游客把西江“带回家”。分享才是发展的可持续路径。因此,把西江的文创产业做足,积极拓展文化交流,将西江文化分享给世界,这是旅游公司未来应该面对的工作主题。这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西江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应该继续探索:对少数民族文化怎样进行保护与开发?怎样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怎样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可以说,西江的未来在路上,学者需要继续观察。

  路易莎赞同韦荣慧阐述的关于经济等条件发展后当地人产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观点。路易莎说,过去人们外出务工、妇女外嫁造成亲人分离,现在西江发展后,外出的移民回乡,这可以消除背井离乡之苦,缓解因留守而无法全家团圆之痛,因此她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未来充满信心。

  潘守永提出,乡村资源优势的转化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西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作为专家学者,应当做好观察者,继而做好参与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