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传媒 > 广播影视  > 详细页面

新疆民族语影片译制工作硕果累累

来源: 作者:《新疆日报》 2018年07月30日 阅读量:

  当我们大家在电影院里感受中外电影的魅力时,您是否想到,我们的兄弟民族同胞们基本上也可以同步通过本民族语言欣赏到这些影片了。这巨大的成就,应归功于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奉献的民语电影译制工作者,归功于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民语影视译制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让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影片

  近50年来,在各族译制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下,民语影片的译制工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译制到如今完全独立译制;从刚开始的一年只能译制几部片子到如今每年译制70多部电影,100余集电视剧,我区民语影片译制事业早已今非昔比,果实丰硕。

  1958年到2005年,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电影2000多部,其中有近50部影片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译制片“骏马奖”优秀译制片奖。

  1958年3月,文化部决定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正在筹备中的新疆电影制片厂联合进行故事片的维吾尔语译制工作。5月,新疆派出14名维吾尔族演员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如今已退休的老译制导演阿布都拉·买买提就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员。他对记者说:“当时我们经过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配音技术。在学习和实习期间,我们新译制了10部片子。《海魂》《铁窗烈火》《五更寒》《柳堡的故事》《上甘岭》《寂静的山林》《沙漠里的战斗》《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牧人之子》等影片就是那一段时间译制的。”

  1959年,新疆电影制片厂成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关怀下,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被列为电影厂生产任务的重点之一,并主要依靠学成归来的译制人员译制以故事片为主的各类影片。1960年前后,我区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电影翻译、译制导演和配音演员。其中优秀电影翻译有:任志实、马超华、玉素甫·赫捷也夫、梅合苏提·马木提等。优秀的翻译片导演有:阿布都拉·买买提(《三八河边》)、马木提(《回民支队》)、托乎提·毛拉塔吉(《老兵新传》)等;优秀的配音演员有:夏扎旦、瓦哈甫、乌布里海依尔、赛尔比等。1962年至1978年,新疆电影制片厂停止拍片,但却译制了大量的优秀影片,丰富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五朵金花》《李双双》《达吉和他的父亲》《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霓红灯下的哨兵》等等。

  1979年以后,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事业更是迎来了春天。国内的国外的优秀影片更多地被译制成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国外的《桥》《永恒的爱情》《大篷车》《流浪者》《胜利大逃亡》《温莎行动计划》《野鹅敢死队》《罗马假日》《莫斯科保卫战》等一系列优秀影片被译制过来,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电影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译制片为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影片,促进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活跃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文化艺术阵地,特别是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那么多观众服务,我感到很荣幸”

  阿布都拉·买买提可以说是民族语电影译制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1956年6月,他从自治区冶金局调入电影厂,之后被派往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配音专业。回来后,他以副导演的身份,先后参与拍摄了《绿洲凯歌》《两代人》《远方星火》《阿娜尔汗》《热娜的婚事》《艾里甫与赛乃姆》等多部电影。1983年,他独立执导了电影《奴尔尼莎》,获得好评。随后,他还担任《草原雄鹰》文学剧本的翻译工作。他在培养我区电影译制人员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8月中旬记者采访他时,他感慨地说:“我很热爱电影艺术,30多年来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真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走过来的。电影人永远不要忘记电影是为各族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现任天山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一级译制导演马合沙提·卡德尔汗在给记者介绍了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工作的发展历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是1976年来到电影厂的。作为一名哈萨克族牧民的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培养。自从1975年我厂招收哈萨克族配音演员起,我厂开始大批量译制哈萨克语影片。此外,从1981年开始,自治区文化厅安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三个地、州筹建涂磁译配点,分别承担影片的锡伯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语言的译制工作。”

  马合沙提·卡德尔汗还激动地谈到了今年2月,他与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等一行,携哈萨克语电影《美丽家园》赴哈萨克斯坦举办首映式的一些见闻。他说:“2月18日,我们在乌禾电影院举行首映式,当时有250余人参加。电影放完后,影院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发现许多观众眼中都含着泪水。观众不断地和我们拥抱、握手,表示祝贺。有一位观众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中国,我们拍不出来的影片,你们拍出来了’。的确,我对这部影片感情很深,我为它付出了3年时间。当然这成绩来之不易,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各族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我想说的是,一部好的影片,对凝聚人心,对精神文明建设,是有重要作用的。”

  现任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部主任吐尔洪告诉记者,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故事片,在南北疆广大城乡、牧区普遍受到欢迎。他讲了这样两件事:“1989年,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到叶城去参加‘农村放映员工作会议’,有许多放映员都说,‘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由于有了这份工作,他们大多成了万元户,平时骑着摩托车,成为流动放映队,为广大农牧民服务。还有一次,在和田,一位乡长领来了一位十几岁大的男孩,这男孩是个哑巴流浪儿,他说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但他却酷爱看电影,将电影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他知道我们每一位配音演员的名字以及我们配过音的角色,这件事让我很受激励。我热爱我的事业,能为那么多观众服务,我感到很荣幸。”

  国家也为解决边远农牧区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给予扶持。其中“2131”电影工程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实施,目的就是保证我国在21世纪实现一村一月能放映一场电影。“十五”期间,新疆每年都获赠价值180万元的电影放映设备。这更为基层各族群众看懂电影看好电影提供了设施上的保证。

  2002年,首批8部电影民语VCD光盘包括《开国大典》(维吾尔语)、《宇宙与人》(维吾尔语)、《红河谷》(维吾尔语)、《横空出世》(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一个都不能少》(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喜盈门》(维吾尔语)、《男妇女主任》(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咱们的牛百岁》(维吾尔语)已由新疆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光盘将全部赠送给全疆基层文化站点及电视台。这是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了优秀电影作品鼓舞人、教育人、凝聚人心的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