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建筑 > 建筑文化  > 详细页面

伊斯兰教建筑 · 没有神像的叩拜之所(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佚名 2018年08月02日 阅读量:

  伊斯兰教建筑乃因应创教者穆罕默德为传经布道、处理宗教事务而兴起。初始的建筑物朴实无华,随着时代的演进及广大穆斯林的礼拜要求,规模愈来愈大,内容也愈来愈复杂,丰富了世界建筑文化的宝库。而伊斯兰教建筑的传入中国,不仅为其建筑史打开新页,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更展现其融汇中阿建筑独特的艺术风貌。

  伊斯兰教建筑没有神像的叩拜之所(上)

  早期出现在我国沿海一带的伊斯兰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和阿拉伯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两大体系。内地伊斯兰建筑受传统做法的影响,多采用院落式平面布局、木构架结构,装饰纹样和室内彩画等处则保留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影响。由于教义不提倡崇拜偶像,只要求教徒在礼拜时能面向圣地麦加即可,建筑平面遂呈灵活多变的形式。为满足呼唤教徒之需要,寺内多建有楼阁或塔式邦克楼,高耸于建筑群之上。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包括清真寺、墓祠、教经堂及道堂等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真寺,建造的数量也最多。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为礼拜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志德”(masjid)的意译,意思为“叩拜的场所”,在《古兰经》中曾多次提到这个名词。买斯志德又源于“斯志德”(sjid),意为俯首叩拜,表示对真主阿拉的无比顺从和亲近。《圣训》中提到“人在叩拜时最接近真主”,因此叩拜就成为广大穆斯林对真主顺从的一条基本原则。

  根据一些伊斯兰教学者的释义:“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则是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在。新疆地区一直讲伊斯兰教寺院称为礼拜寺,并沿袭至今。

  中国内地清真寺的社会职能多样化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且有别于其他宗教建筑,因而其构成也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单体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主要包括广大穆斯林进行礼拜的各种宗教活动的礼拜殿、后窑殿,为李白服务的邦克楼或望月楼、水房(沐浴室)和涝坝,阿訇(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办公和生活起居的住房,传播宗教教义和学问的讲堂,以及碑亭、凉亭、游廊,乃至客舍、杂务等附属建筑和建筑小品。

伊宁回族大寺

  内地清真寺建筑中的讲堂、办公室、住宅、水房等多位三至七开间的单层建筑,与其他宗教建筑、民居等无大差异,从平面布局到外观造型也无更特殊之处。新疆地区的礼拜寺中的教主办公和住房等辅助建筑亦与维吾尔族大型民居做法相近,以厚土坯墙承重,平屋顶,室内壁面则做成大大小小各种尖拱状壁龛,外贴石膏花饰,既是装饰又有实用价值。

礼拜殿

  礼拜殿是广大穆斯林进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克尔白(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禁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为世界穆斯林做礼拜时的正向,又称“天房”)在各地的象征。一座清真寺的规划布局也都是围绕礼拜殿这个主体建筑展开的。礼拜大殿一般由卷棚、礼拜殿和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卷棚是教民进殿朝拜前的脱鞋处,可以在大殿前面用卷棚顶建筑独立修建,也可以利用大殿的前廊。

  礼拜殿为大殿的主体部分,规模宏阔,空间高敞,平面形式多样,犹如一个大会堂。殿内铺以成行成列的毡毯,供穆斯林举行叩拜仪式。

  后窑殿是圣龛所在,为朝拜方向的标志,也是全寺最神圣、最考究的地方。为了显示后窑殿神圣的宗教职能,内地清真寺多采用二至三层的楼亭式建筑,高处于整座大殿之上。新疆、云南等地的礼拜殿多无后窑殿之设施,仅在大殿西壁做一圣龛,运用各种装饰加以美化,突显其标志的功能。

后窑殿

  纵观许多大殿建筑,虽然其平面布局较灵活多样,但仍有些原则必须遵循。首先,无论清真寺大殿采取哪种布局,后窑殿的圣龛都必须背向麦加克尔白;其次,殿内不供偶像(伊斯兰教为“信主独一”的宗教,只信奉真主阿拉是宇宙万物唯一的主宰,反对偶像崇拜);还有大殿必须设置圣龛,且多做成凹壁状。此外,圣龛前左侧设置宣谕台。

宣礼塔

  宣礼塔一词源自阿拉伯文manar(有灯光之处),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特有的高层建筑物,一种尖塔式的建筑,又称唤醒楼、邦克楼、密那楼,最初为召唤教民至清真寺做礼拜用。

  中国清真寺中邦克楼的设置比清真寺出现的晚些,广州怀圣寺塔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宣礼塔,性质完全仿照阿拉伯式样。新疆苏公塔礼拜寺邦克楼高达44米,是中国最高达的邦克楼,也是世界伊斯兰教建筑中极为著名的邦克楼之一。

  邦克楼的位置及数量没有统一限定,西方各国的清真寺中有一座者,也有多达8座的,多建在一隅或与大门相结合。中国内地清真寺大多沿中轴线布置,或单独建造,或与大门、二门结合。

大门

  在伊斯兰教建筑中,大门、二门的做法颇具特色,成为伊斯兰教建筑中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早期的清真寺大门多仿照阿拉伯建筑形式,用砖石砌筑,门楼雄伟高敞,泉州圣友寺大门即是如此。

  内地清真寺多采用中国木构架形制,大门、二门逐步由砖石砌筑演变为屋宇式门,且多与邦克楼合建在一起,亦即在大门或二门上部起楼阁,二至五层不等。如宁夏同心韦州清真寺二门。

  除上述与邦克楼组合在一起的大门或二门外,多数清真寺与其他宗教建筑及王府建筑的大门颇有相似之处,于大门外的对面设置雕饰华丽的影壁,如北京牛街礼拜寺、兰州解放路清真寺。

  新疆地区的礼拜寺或玛扎的大门做法与内地有很大差别,然与中亚一带伊斯兰教建筑的大门做法相近。大门一般分内外两部分,前半部非常高大,用尖拱券式门廊,门旁及上部设置许多虚虚实实的尖拱券式小龛,两侧建圆柱形邦克楼,透空的塔楼高耸于大门之上,大门墙面及邦克楼身满贴各色琉璃面砖,或用型砖组成多种花纹图案,形成雄伟瑰丽的外观。

墓祠建筑

扬州普哈丁墓

  墓祠建筑都是政教上层人物的坟墓,不惜人力、物力,选用上等材料,精心雕琢装饰,极尽豪华之能事,成为炫耀门宦及家族势力的重要标志,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劳动者在建筑技艺方面的高度水准和杰出成就。

  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部据《中国古建筑之美——伊斯兰教建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