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阿孜古丽的一番话,改变了买买提江对学习普通话的态度。“如果不学普通话,你就走不出这里。”阿孜古丽说。她告诉买买提江,学普通话可以让他“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买买提江现在是新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家乡在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伙什拉甫乡,阿孜古丽则来自与喀什邻近的阿克苏市,她在有两万多人口的乡里是屈指可数的几个能讲普通话的人之一。
买买提江说,会说普通话的维吾尔族人在求学、求职方面有更多机会,比如喀什需要会说维吾尔语、普通话和英语的导游以及同时掌握普通话、俄语和维吾尔语的外贸人才,熟谙维吾尔语和普通话的双语教师也十分抢手。
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中央今年6月份再次提出要推广双语教育。目标是以南疆、农村为重点,加快解决双语教师短缺等问题,力争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2020年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由于学龄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新疆目前正在推广学前两年免费双语教育,旨在消除汉族儿童与少数民族孩子间的沟通障碍。不少双语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数、理、化等科目使用普通话授课,其他课程则用本民族语言授课。
法律规定,新疆各地设立招收不同民族学生入学的公办学校或教学点,普通中小学使用汉语普通话、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7种语言授课,高校使用汉语普通话、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种语言授课。目前新疆有双语学校近6000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还安排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去内地大城市读高中。这些“内高班”学生享受每人约1万元的全额资助。由于教学质量高,许多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想送孩子读“内高班”,目前5000人的年招生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除成绩好外,普通话水平也需过关。
自2000年9月起,国家已在北京、上海等29个经济发达城市的52所高中开办了“内高班”,累计招收近3万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并且招生比例不断向农牧区倾斜。去年,农牧民子女比例占内高班学生总数的71%。超过95%的“内高班”学生考入内地高校,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回疆求职、发展。
此外,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实现“高新技术民族地区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史馆研究员陈学迅说,前些年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防春寒促生长的先进实用农业地膜技术,在内地仅用一年时间就得以推广,但在新疆,受语言障碍的限制,推广工作前后共花费9年。
“多么令人担忧的事实!这里影响科技推广的因素很多,但语言不通是关键所在……新疆怎能不落后?”他说。
新疆师范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教授阿布都拜斯尔·许库尔说,民族语言水平不高肯定学不好第二语言,推进双语教学并非不学习本民族语言,而是要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尽可能掌握好普通话。
去年,阿布都拜斯尔·许库尔教授参与编写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文教材。他说,按照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要求,他们在这一套新教材中加入大量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以便适应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的需求,在推行双语教育的同时,做到“保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1982年,阿里木进入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事民族语言研究工作,27年来,从他手上出版的维汉词典就达20多部。
阿里木说:“国家的大力支持是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得以发展的基石。目前,在新疆,无论是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汉族学者陈学迅说,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西部“民汉双语文化区”已存在3000多年,其基本状态是民汉两种语言文化相互吸收、互为资源、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是典型的和合文化。
多年研究维吾尔语言文学的汉族学者华锦木说,在新疆,老百姓是支持双语教育的,因为学好普通话对学生就业、理工科领域学生的继续深造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中国少数民族应通过普通话这个桥梁先走向全国再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