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兴边富民  > 详细页面

三国交界边贸繁荣 普兰边民“唱响”生意经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敏 荣守俊 2018年10月19日 阅读量:

繁忙的商品交易现场。

  当清晨的阳光越过积雪的喜马拉雅山脉洒在中(国)尼(泊尔)边境的孔雀河上时,西藏自治区普兰县斜尔瓦村的村民桑姆就牵着自家的牦牛去进货了。

  普兰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拥有400多公里的边境线,是阿里地区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

  依山而建的斜尔瓦村是普兰县最靠南边的村落,桑姆一家7口在村里是比较富裕的家庭。院子里的两层小楼是靠着与尼泊尔和印度的商人做些小百货、木材的生意建起来的。院门正上方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牦牛角,当地人说,牛角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家庭越富裕。

  而在孔雀河对岸的尼泊尔玉萨村,商人巴桑正照看着自己的小百货店,店门口堆放着几个写有“拉萨啤酒”的货箱。

  玉萨村是当地距离中国最近的尼泊尔村落,开展边境贸易非常方便,仅5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20多家商店。尼泊尔商人从中国购来物美价廉的小商品,运回本国销售,中国商人则大多从尼泊尔采购木材。

  笔者问巴桑的生意怎样,巴桑通过翻译告诉笔者:“卖得最好的是沱牌酒,还有方便面和打火机等,去年赚了3万多元。”巴桑说,今年他不但会继续做小百货生意,还准备将店面的一半改成茶馆招待客人。

  在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普兰口岸,这种边民互市的小额贸易较为频繁,而每年八九月更是旺季。同时,每年还有6000多名印度等地游客通过斜尔瓦村和强拉山口到普兰口岸旅游。

  据普兰县政府有关人员介绍,中国的生活用品等小百货在国外颇受欢迎。2009年,普兰口岸中尼、中印贸易额超过2438万元,比2008年增加约1倍。

  来自甘肃的商人何胜前从1988年就开始到普兰做生意。在他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里,鞋袜、服装、箱包等商品堆放得满满当当。如今,他已经学会用简单的外语与客商们交流。

  在何胜前看来,普兰口岸日益改善的贸易条件和良好的经商环境让他对生意颇有信心。“这几年不用上工商税和管理费了,一年能省一大笔钱。”他说。

  2003年,普兰县政府结合当地贸易环境,在县城中心建了一座新的边贸市场,267间商品房整齐排列,商户的入驻让当地的贸易额增长近25%。

  目前,在普兰县经商的固定的印度商户已有13家,尼泊尔商户59家,注册资金达120万元,而流动的外地商户也有170多家,进出口金额达1400多万元。

  如今,在兴边富民行动的扶持下,作为我国西南边陲三国交界的普兰口岸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当地农牧民依靠边贸逐渐富裕起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