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云在湖北省恩施州考察 (左一为苏晓云)
美丽的恩施州
生态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个话题成为全国政协少数民族界委员们的热门话题。近日,本报记者专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苏晓云同志。
苏晓云委员说,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正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中心,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据了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襟荆楚,西通黔渝,南极潇湘,北靠神农架,辖六县两市,于1983年12月1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恩施州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蕴藏丰富的资源,390万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恩施州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相对缓慢滞后。在湖北省的17个市州中,恩施州人均GDP最低,增长最慢,GDP总额占全省比重逐年缩小。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会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苏晓云委员介绍,恩施州有独特的发展潜能:一是生态资源优势。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南北气候和中西结合部的生态走廊,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美称。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恩施州浓缩并集中了湖北五大文化体系中的四大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巴土文化独具魅力,《后汉书》记载的巴人发源地在古夷水(清江流域)。三是地域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以土家、苗两族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曲“龙船调”唱响世界,成为全球25首著名民歌之一。土家族的原生态唱法在音乐界独树一帜。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正在形成合力,打造了一批民族歌舞节目,相继举办了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节日文化,从而全方位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风情,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开拓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有效途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初显。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恩施机场改扩建、巴东港、巴东长江大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使用,对促进恩施州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通讯网、电力网覆盖城乡、连通州内外,以恩施市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初具雏形,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1-7月,全州共接待中外旅游者2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83亿元,分别比前年同期增长48.2%和14.06%。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9.43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000.7万美元,分别比前年同期增长13.5%和59.6%。截止2009年7月,全州共有旅行社38家;星级饭店43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4家);星级农家乐45家;国家质量等级景区14家(其中4A级3家、3A级2家、2A级9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取得国家导游资格者539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个(恩施市、利川市);湖北旅游强县1个(巴东县);纳入首批湖北旅游名镇1个(利川市谋道镇)。
苏晓云委员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前景非常看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交通仍较落后,虽然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开通,恩施州走出去的道路已基本解决,但南四县村级公路仍不畅通,内部交通还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产业基础薄弱,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人才队伍薄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招商引资规模小,旅游龙头企业还未形成。为此,恩施州委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支持,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恩施州长远发展的软实力。
当前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恩施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尽快改变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包括各县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体育场馆以及乡镇文化馆所建设。二是加强民族文化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民族文化拔尖人才、民族文化管理人才、民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民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人才保障。三是提升城市品味,突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如来凤的摆手舞文化、巴东的纤夫文化、恩施的女儿会文化等,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做到动静结合。四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相结合,开发培育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设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相协调,建立各类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省、州级保护区。加强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村寨、古镇、古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五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队伍建设,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旅游景点景区、主题公园、景区公路、宾馆饭店、导游人才、演出团队、旅游管理队伍、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文化节目创作等方面,多方位展示运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目前仍需坚持政府主导的市场化道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需在发展思路和政策上给予恩施州更多支持,把握时机,可共同出资组建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创造条件上市。六是设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人才成长,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和创作激励机制,鼓励和扶持民族文艺创作和运用,对民族文化人才和作品实行奖励。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