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乡村振兴  > 详细页面

“水韵回乡”留住民族文化记忆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安宁宁 2018年10月29日 阅读量: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乡村、古村落为“符号”“标签”承载的传统文脉和乡愁也加快消失。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石埝社区水荆墅自然村,是江宁区两个民族社区之一,回族村民在那里已有100多年的居住历史。在城镇化进程中,江宁区依托现有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炎炎夏日,在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有7分钟车程的一个村庄里,一幢幢白色的独门庭院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通往村庄的道路两侧,旱地与水田交错分布——它们与白色外墙的村庄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江南特色小镇的山水画。

  村子的入口处,竖立着一座具有回族特色的牌坊,左右两侧刻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字样。

  曲折的村道路两侧,在主要道路的白色墙壁上,绘有介绍民族风俗习惯、宣传民族团结的卡通图案。村里还居住着汉族、蒙古族等村民,不同风格的院墙,对应着不同民族的人家。

  坐落于乡野之间的这个村庄,是南京市江宁区石埝社区水荆墅自然村,也是江宁区境内的第二大回民聚集地。现有165户465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0%。

  水荆墅村村委会主任孙厚明对记者说,“水荆墅”这个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据《铜山乡志》记载,宋朝末年刘氏由江西泊水村迁到此地,取“水”“荆”“墅”三字得村名,即“水”为故乡泊水,“荆”指占荆州的刘备后代,“墅”指野土,意为客居外地。

  硬化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的村貌以及每户人家外墙上方绘制的“水荆墅”标志,使得该村庄与众不同。而在几年前,水荆墅村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这一改变,源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金的投入。

  据了解,国家民委、财政部于2009年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国家民委分两批共命名了10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项工程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开展民族风情旅游、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利用国家民委下发的150万元资金,配合省市下发的其他资金,先后修建了民族特色文化广场、村史展示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孙厚明对记者说。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在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水荆墅村邀请专业机构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致力于打造融文化体验、历史展示、特色餐饮、乡野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韵回乡”特色村寨。

  “回族在我们村已有100多年的居住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回民文化和风俗习惯,是南京市不少回族居民的寻根问祖之地。”孙厚明介绍说。

  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回族文化底蕴,宜人的田园景色,使水荆墅村在今年3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水荆墅村成为南京市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