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各族群众团结一家亲
1951年元旦,云南省普洱地区党政军民共同召开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300余名各族代表在宁洱红场歃血为盟、立碑铭誓,许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铿锵誓言,并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60多年来,“团结进步”成为普洱民族工作坚守的主题,各族群众坚守“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沃土上竞相绽放。
孟连县——走好民族团结路
孟连县领导在村民新居里问候村民日常生活
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是孟连县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图为民族歌舞展演
孟连县城以西的一处峡谷里,镶嵌着美丽的拉祜山寨——娜允镇娜允村贺雅一组。寨子依山而建,四周青山环抱,民居整齐划一,共有40户141人。回忆起几年前的生活场景,拉祜族村民朱改明说:“以往我们就种些苞谷、水稻,每天只干半天活。现在日子好过了,我在寨子里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多时一天能有四五桌客人。”2012年起,娜允镇党委政府结合贺雅一组的优势资源,着手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个项目完善了水、电、路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实现了人畜分离,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的贺雅一组环境整洁,还建立起了文艺小分队。每当有远方的客人到来,美妙的歌声就会响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拉起手来围起圈心儿贴着心,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
娜允镇娜允村贺雅一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
边地小镇勐马,97岁的老人刀正昌生活在这里。自1955年入党以来,老人为孟连县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很大的贡献。“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信仰,一个人更不能没有信仰。”见到我们时,胸前佩戴着党徽的刀老跟我们强调到,“我先后义务做过国家政策宣传员、普法讲解员和傣文扫盲教员。2001年以来,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辖区各站所、中小学、机关单位、各村寨宣讲民族团结政策150多次。”1950年,刀正昌作为少数民族进步青年被选为大西南民族参观团云南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叮嘱刀正昌,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维护边疆稳定。刀正昌等观礼团代表返程后,参加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并见证了当时26个民族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歃血盟誓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过程。
刀正昌为记者们讲述工作经历
在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组、二组,傣族党支书岩相家有14户“宾弄赛嗨”。这些“宾弄赛嗨”中有拉祜族也有佤族,有的从祖父辈延续至今,有的是最近四五年他自己结交的。“虽然没有血亲关系,却比普通亲戚更加亲近。我家插秧、打稻谷缺人手,‘赛嗨’全家都会来帮忙,‘赛嗨’缺粮就会来我家拿。这两年我们这里的咖啡收成不错,我便把咖啡种植技术交给了山上的‘赛嗨’”。“宾弄赛嗨”是孟连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当地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这种互助机制在孟连民间普遍沿袭,通过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共融的模式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这个傣族自然村,如今家家户户盖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砖瓦楼,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
景信乡回俄村两户“宾弄赛嗨”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西盟县——阿佤人民唱新歌
重现民族团结塔前盟誓场景
茅屋变洋房,小道变通途。一幢幢富有佤族文化特色的新房子,让云海茫茫的阿佤山增添了一道充满生机的靓丽风景。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让一直被贴着“边疆、山区、民族、贫困”标签的阿佤山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美丽西盟、最美佤山”。
西盟县人民法院设立全市首家基层法院“双语法官”接待窗口
二妹家住西盟县班母村十四组,质朴的她有个质朴的愿望,希望未来的两三年内能开始自己养蜂,将优质的蜂蜜卖给亲朋好友。二妹一家三代都生活在这座大山里,以往家里靠种地维生,她受过贫,为了生计,初中后就辍学外出打工。然而生活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外出务工后,二妹父母相继重病,无奈之下只好回乡边工作边照顾父母。回家后,二妹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上班,在家门口挣钱。谈到如今的生活,二妹称之为“没想到的幸福”。
二妹和村民一起查看蜂箱
班母村是一个全拉祜族村民小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目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头等大事。为了让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真正获利,班母村成立村民小组脱贫攻坚委员会,发展经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村内引进丁氏中华蜂养殖基地,成为丁氏蜂业的集中养殖点,为村民培训新式蜂箱应用、养殖安全防控、蜂王优化培育、蜂蜜制取等实用技术。
在丁氏养蜂场工作,勤劳又好学的二妹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历经人生坎坷,从无到有、从苦到甜的她没有忘记村里的兄弟姐妹。“我学了技术就要带动大家,帮助别人我也快乐,让快乐、幸福在拉祜山村传播。”二妹满脸笑容地说道。现在,二妹当选了宣传委员,她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唱歌运用到宣传工作中,热情洋溢地为大家讲述她的人生经历。
勐梭村五组的特色民族舞
西盟县是民族团结楷模拉勐的故乡。拉勐作为维护边疆稳定的先锋战士和英雄,为佤族人民革除旧习俗,从原始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过去,“拉勐”精神寓意“听党话、跟党走”,随着时代变迁,“拉勐”精神有了新的含义:忠诚、团结、奋进、和谐。西盟各族人民正践行着新时代“拉勐”精神。
为弘扬拉勐精神,树立拉勐纪念碑
澜沧县——探索发展新路径
清晨的澜沧县民族小学格外热闹,孩子们在教学楼前跳起了民族韵律操,拉祜族、哈尼族、佤族民族舞蹈在校园里同时舞动,场面震撼人心。细细感受,校园综合楼、学校大门及百米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处到处散落着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默默润泽着每个学子。“修身养智、厚积薄发”八字校训的指导下,澜沧县民族小学从思想文化、课程文化等十二个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让各族学生产生归属感,营造出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澜沧县民族小学民族韵律操
“课堂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澜沧县民族小学副校长沈莉坤介绍道。“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在四到六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和民语课,把民族团结教育和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了民族歌舞、民族器乐、合唱团、民族刺绣等民族学生兴趣爱好活动实践课,成效良好。”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澜沧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
“课堂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澜沧县民族小学副校长沈莉坤介绍道。“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在四到六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和民语课,把民族团结教育和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了民族歌舞、民族器乐、合唱团、民族刺绣等民族学生兴趣爱好活动实践课,成效良好。”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澜沧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老达保村民
作为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的地方,“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老达保这个纯拉祜族村寨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凭着热爱劳动、酷爱歌舞、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创作出300多首民族歌曲。2013年6月,老达保村民们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曾经封闭保守的老达保,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以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化发展新路径,为当地拉祜族群众增收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现场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