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区域自治  > 详细页面

八桂儿女共携手 丹心唱响团结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静芳 2019年01月28日 阅读量:

在南宁昆仑关,孩子们认真聆听抗战的故事。

一户由5个民族组成的家庭,演绎了四世同堂、情融五族的佳话。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月主题活动中,各族群众载歌载舞。

河池市金城江第五小学开展的“六一”民族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龙胜各族自治县各族群众跳“同心舞”。

  广西历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我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区。作为红军长征路上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党在广西发布了倡导民族平等的工作政策,留下了一段段民族团结佳话。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广西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团结发展的新纪元。一甲子风雨同舟,一甲子沧桑巨变,5000多万八桂各族儿女在砥砺同行的道路上凝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心靠得更近、手牵得更紧……

  历史的回响: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很多中国人是从陆定一的《老山界》开始认识长征之艰辛的。老山界,就在桂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1934年11月底,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广西兴安等地血战五昼夜,成功突破国民党第四道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在此过程中,红军与桂北山区的瑶、苗等少数民族群众有了深入接触,正如《老山界》中所描述的,红军一方面对所到的瑶族人家秋毫无犯,还送米送粮,一方面向老百姓宣讲共产党保护少数民族利益的政策。

  正是在这一时期,红军政治部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全面进入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翻过老山界后,红军进入了如今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在龙胜县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有一块巨大的岩石,80多年过去了,上面的两条标语仍清晰可辨:“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正是在这块巨石下,红军向因被国民党镇压而躲藏在山洞中的几名瑶胞详细讲述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民族政策,并送给他们一些枪支弹药,鼓励他们继续革命。如今,这块岩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岩”,每年吸引上万游客前来参观。

  在龙胜县平等乡龙坪侗寨,一进寨子就能看到侗寨的象征——高高耸立的鼓楼,飞檐翘角,古朴庄严。这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鼓楼,如今叫做“红军楼”。当年长征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带领红军主力扎营龙坪侗寨,国民党特务妄图离间红军与侗族群众的关系,趁夜纵火烧寨。周恩来亲自指挥红军战士和寨中群众奋力救火,鼓楼及大片民房得以保存。事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公审捉拿到的特务,还向房屋受损的群众发放了救济款。自此之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一心跟着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民族解放的康庄大道。

  作为见证我党民族政策早期成功实践的地区,龙胜县于1951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6年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县,当地各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现在,广西共有12个自治县、59个民族乡,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8个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在离红军岩不远的龙胜县泗水乡八滩村,有一户多民族家庭。全家11口人,汇集了壮、汉、苗、瑶、侗5个民族,演绎了四世同堂、情融五族的佳话。而这样的多民族家庭,在广西屡见不鲜。过去,广西许多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互不通婚,有的甚至不相往来。而现在,广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已超过130万个,在南宁市,两个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近60%。

  80多年过去,民族压迫、民族隔阂早已烟消云散。当年红军播撒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种子,深植于八桂大地,宛如南国的大榕树一般根深叶茂、遮天蔽日,而广西各族人民水乳交融、胼手砥足,就如大榕树般根气相连、难分彼此。

  深入的创建:在团结进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我们班命名的主题是独龙族,这是一个居住在云南的民族,人口很少……”在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赵智淳说起独龙族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在这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以一个民族名称来命名,教室的布置和黑板报也都彰显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元素。

  走进南师附小,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一进校门是民族彩绘墙和互动式民族玩偶;学校长廊里悬挂着彩色油纸伞、张贴着民族风情图;楼梯间仿吊脚楼样式而建;学校的非遗展厅内,收集展示了壮族天琴、宾阳油纸伞等40多种广西的非遗项目,由学生们轮流担任讲解员。尤值一提的是,校园的一角被精心打造成微型中草药园,种植了两面针、绞股蓝、扶芳藤等30多种中草药。

  “广西的民族医药资源非常丰富,这个中草药园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副校长曾东玲介绍,学校专门邀请广西民族医院的医生为学生讲解中草药知识。

  “上了中草药辩识课之后,我认识了藏红花、过江龙等中草药,感觉很有收获。”学生刘盈说。

  “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42%,他们不仅要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知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其他民族的文化。”曾东玲说,学校每周开设一节民族团结教育课,还开办了板鞋竞速、舞龙舞狮、唱山歌等35个民族文化特色学习班,不仅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殿堂,也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

  而这只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广西做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决定之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大力推进。无论是在村屯、社区,还是在机关、军营,各民族团结的基础夯得更牢,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有南宁最大“城中村”之称的西乡塘区北湖街道万秀村,店铺林立,车马繁忙。这里户籍人口只有4400多人,流动人口却高达6万多人,其中超过1/3是少数民族,包含了24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所以越聚越多,是因为大家感到住在这里安心。”万秀村党支部书记黄珂说。

  万秀村在错综复杂的街巷和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编织了一张密实的“大网”:以6个村民小组为基础,成立了万秀网格管理总站和6个分站、25个网格工作室。在村委会服务大厅设立少数民族之家,在6个分站设立少数民族民情驿站,在25个网格工作室设立少数民族服务工作室,形成了民族工作三级服务管理平台。

  “这里有70名网格员,他们每天都会在自己的网格内入户走访,采集信息,提供便民服务,发现问题就报到网格管理站。”万秀网格管理总站的网格员李道昂说。

  来自桂林市全州县的壮族妇女周晓红由于对生育政策缺乏了解,生完孩子后无法享受相关福利。网格员了解此事后立即将情况上报至万秀网格管理总站,管理总站协调相关工作人员对周晓红进行了产后回访,还耐心指导她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及产后恢复,这让周晓红惊喜不已。

  在万秀村,外来人口不用到派出所就能办理居住证,不用出村就能得到法律援助,网格员还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代办各类事宜。贴心的服务,让这个“城中村”大而不乱、杂而不散,各民族同胞各得其所、和谐共处。

  同样,位于南宁市火车站附近的中华中路社区,也居住着20个民族成分的居民。在这里,不仅壮族“三月三”过得热闹,苗、侗民族的百家宴办得有声有色,连古尔邦节也过得别有味道。“我来这里二十几年了,每逢元宵节、古尔邦节等节日,大家都一起过,边唱边跳很高兴。”维吾尔族居民买吐送·玉送说。

  买吐送·玉送的老家在新疆和田,他年轻时就来南宁卖核桃、葡萄干等新疆特产。从协调摊位到租房子再到子女入学,中华中路社区的工作人员给了买吐送·玉送很多帮助,使他感到这南国的人情就像这里的天气一样,温暖怡人。在他的带动下,五六十位老乡也纷纷在秋冬季过来经营干果生意。

  年轻的阿卜杜喀迪尔刚到南宁时不会说普通话,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华中路社区的“民族之家” 邀请志愿者开办了普通话培训班,阿卜杜喀迪尔通过培训渐渐能和周围人交流了。社区还帮他租下一间20多平方米的铺面卖羊肉串,现在他一天的毛收入有1000多元。

  在南宁的少数民族同胞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了火车站,就找中华中路社区,有困难就找社区领导帮忙。”迄今,中华中路社区已助力2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实现安居,为13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同胞都融入到广西这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中。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时,中央领导人对广西的民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此后,广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上层楼,于2012年印发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5年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高位推动模范区建设有序开展。

  目前,广西共有28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区共建立了600多个创建活动示范点。在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广西步履坚定而扎实,从容而自信。

  文化的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每月29日,是南宁市武鸣区最热闹的一天。这天,江滨公园一带人头攒动、歌声袅绕。在“月歌圩”的露天舞台上,山歌爱好者唱和竞日而歌兴不减。

  广西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而武鸣作为“壮乡中的壮乡”,唱山歌、赶歌圩的历史有近千年。“武鸣的‘月歌圩’自2010年开办以来,吸引了周边马山、都安、隆安、平果等县的各族山歌爱好者,规模大时有上万人自发参与。”武鸣山歌协会副主席曾祥彬说。

  曾祥彬是汉族,爱上山歌后他经常与壮族朋友切磋歌艺,现在已能说一口流利的壮语。“自从‘月歌圩’办起来后,很多朋友来学唱山歌,不仅有壮族,汉、瑶、苗等各族歌友都有。”曾祥彬说,像他这样因唱山歌而学会说壮语、唱壮歌的人还不少。

  山歌互答,你来我往,不仅抒发情感、传承文化,还催开了各族同胞的友谊之花。与武鸣区的“实战”山歌会不同,在柳州市鱼峰区大龙潭社区,还有一个别开生面的“文字山歌会”。这个14个民族共居的社区在柳州音乐网设立的“赶歌圩”,已成为很多居民交流互通的平台,还吸引了外国歌友参与,点击率突破35万人次。

  “五十六族渊源长,同气连枝九州香。苗壮根深植大地,长城内外皆故乡。”网络山歌平台是个不打烊的山歌擂台,只要才思一起,就可以上来“喊歌”。

  “我们的文字山歌会是有主题的,国庆节前后唱红歌,重阳节前后唱敬老歌,没有节日时唱积极向上的文明歌。”大龙潭社区党委书记韦庆珍说,她自己也经常上网对歌,“刚开始,居民们都说不会对歌,我告诉他们先不要考虑押韵,只把想说的表达出来就可以,唱得多了,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山歌打擂活动,大龙潭社区还经常邀请山歌“歌王”做讲座。2015年,社区从收集整理的数千首山歌中精选出近百首,编印成《龙潭歌海》山歌集,免费赠送给各族群众。居民们都说,云南有“红塔山”,贵州有“茅台”,广西有“刘三姐”。山歌文化品牌最有广西特色、最有号召力,也最能聚人心、提人气!

  文化,往往具有最深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作为多元文化丰富璀璨的大区,广西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文化担当,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增进各民族深入了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小屯,隔三差五举办的百家宴让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冠小屯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每位村民都是公司的入股者。游客到来时,村民们集体表演侗族大歌、端出自家的美食组成百家宴,年终家家分红。

  “这些年村里搞文化旅游,村民们抱团发展,心贴得更紧了。”冠小屯村委会主任石繁成说,“来寨子的游客多了,别人了解了我们侗族,我们也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培秀屯是一个苗族村,这里的“打同年”活动热闹非凡。每年春节赶芦笙坡会时,培秀屯的芦笙队都会邀请附近侗族、瑶族村寨的芦笙队到自己村里来做客。在次日的“打同年”仪式上,村里宰羊设宴,姑娘们挑来糯米饭、抬出酒坛,两寨的人们吹笙起舞、聚餐同欢。就这样,不同寨子之间你来我往,情谊弥坚。

  “因为经常走动,我们这边的寨子之间很少有土地、边界纠纷。”培秀屯村委会副主任何绍林介绍,不同民族的年轻人也在“打同年”中结成朋友、夫妻。如今,“打同年”已成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越叫越响,吸引八方游客来体验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联谊活动。

  在广西,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已从民俗活动上升为地方法定节假日,发展成为壮乡最著名的文化标志。这一天,各族同胞在载歌载舞、同欢共乐中更加情深意笃。而瑶族盘王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依饭节、京族唱哈节等节日也越过越热闹,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文化相知,文化互鉴,文化交融,根植于多民族文化的沃土。精心构筑和守护共有精神家园,广西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娇艳。

  (本版图片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