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米德的文化与人格研究(一):米德“来自南海”的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2月21日 阅读量:

  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8),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期间,偶然解释博厄斯和其助手本尼迪克特,她对他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心怀崇敬,于是她迅速完成自己的专业硕士论文,加入博厄斯门下,并于1925年至1926年前往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萨摩亚进行为期9个月的田野工作。1929年,她取得博士学位。二战期间,米德在美国战争情报局任讲师,并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战后[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后来到哥伦[比亚]比亚大学任教。曾担任过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她的研究范围广阔,涉及家庭、男性与女性,儿童教养、文化继承、人种与民族、核武器与和平、环境问题等。1969年美国《时代》杂志将她称作“世界母亲”。

  米德有三本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后来汇成一本《来自南海》,这三部曲开创了美国文化人类学新的研究模式,即针对一个问题去进行田野工作。

  20世纪10-20[一二十]年代,博厄斯与持生物决定论的优生学“信徒”进行论战,主要问题是青春期问题是文化决定的、现代西方生活独有的,还是生理变化造成的。米德主动请缨,受其建议,于1925年到萨摩亚人社会进行调查,成为美国人类学田野工作方面的第一位女性。在她之前,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在《青春期》中首先提出了“青春期危机”理论,延其思路,霍林伍思将青春期称为“心理断乳”。他们都认为这种心理变化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米德在萨摩亚田野九个月,调查了三个毗邻小村庄的50个少女,发现她们并不存在青春期危机。使得这些少女能够轻松愉快地度过青春期的主要原因在于:(1)整个萨摩亚社会都洋溢着普遍的随和性,在这样一个没有强烈情感撞击的地方,青春期姑娘们不会有任何过于强烈的心理折磨;(2)萨摩亚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选择单一,而不是西方那样多样甚至相互矛盾;(3)萨摩亚社会没有人患精神病,也没有由于现代造成千万个残疾人;(4)萨摩亚社会对于性的宽容,使得他们能够成熟面对两性间的事情。对生死知识的教育,使他们从容,不恐惧。她在《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中最终得出:“以往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呼应了博厄斯坚持的观点,人类学界将之誉为“标志着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之开端的里程碑”,也让美国人反思他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观念。

  但有学者认为米德的研究有欠妥之处,,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教授D·弗里曼的《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这本书曾在拥有最广泛读者的美国人类学杂志上引起了一场反响强烈的争论。此书试图揭露米德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弗里曼声称自己断断续续地对萨摩亚进行长达40年的调查,发现在许多方面萨摩亚完全不是米德在她的书中描绘的那样;弗里曼不仅针对米德在书中涉及到的生活侧面进行一一反驳,而且试图分析出米德曲解的原因。总之,弗里曼指出米德代表了一个科学的丑闻,它使读者了解到,他们被知识的不准确性和欺骗性所起迷惑;这如同刘易斯和雷德菲尔德的不同,因为他们分别设计统一社区的不同类材料,且本身的文化教养背景不同,所以观点不一样。

  《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讨论的是新几内亚阿德米拉提群岛马努斯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在《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0)中,米德认为,人格是文化决定的,种族、性别和生理、地理原因都不能解释人格差别的原因。她列举了对三个距离不远的部落的性别和气质的研究:阿拉佩什人,男女都温和顺从,有礼貌,重视合作,没有攻击性,不遂向挑衅,举止温柔。孩子情感脆弱,甚至轻微的嘲笑都会令他们一蹶不振;蒙杜古马人,男女都是冷酷残忍,暴烈,富有攻击性。父母对于子女没有兴趣,父子竞争,孩子逐渐养成父母一样的暴烈性格;德昌布利人,男女两性在气质上有明显的差别,但与一般社会相反,女人团结、合群、能干,见多识广,是统治者。而男人却少有责任心,喜欢依赖,关心打扮,小气多疑。她总结对于这三个部落的研究,得出两性的人格特征几乎没有什么生物性基础,认为人类的天性是十分温顺的,具有可塑性,并可以不同地应变外间环境的变化刺激。因此,人格的差异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个体发展过程的早期条件,也就是育儿方式,因为每一代男性和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人格由文化决定。既然两性人格差异是文化决定的,那么所谓的“男人气”和“女人气”都是可以改变的,米德主张应允许同一性别的人有相反的气质,特别是女性应该发挥自己的潜能,她的这些观点,使得美国社会对于他们所持的对于性的态度进行一种反思,使得其态度有所改变。也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的基础及先声。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2][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

  [3][美]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宋践(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