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右)在蜜蜂养殖园内查看蜜蜂过冬情况。唐奕摄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85后”青年宋健返乡创业已有两年多。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带领乡亲们规模化养殖中华蜜蜂,发展原生态蜂蜜产业,拓宽致富路。
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近年来,重庆把这些乡镇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改善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调整,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扶贫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
脱贫攻坚必须聚焦深度贫困。重庆对照贫困发生率、人居条件等“硬指标”,识别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精准发力拔“穷根”。
“为啃下这些扶贫‘硬骨头’,每个乡镇由1名市领导担任脱贫攻坚指挥长,负责顶层设计、督促检查,谋划好思路,把握好方向,统筹好资源。”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贵忠说,同时,政府实施产业扶贫、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提升等七大脱贫攻坚行动,扶贫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乡镇倾斜,确保帮扶无死角、无遗漏。
瞄准“穷根”开出“药方”,到人到户解决民生难题是一项重点工作。中益乡有近一半群众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部分房屋已经不适宜居住。中益乡驻乡工作队队长李建树介绍,乡里多方筹资,通过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方式,现已基本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以深度贫困乡镇为单元的脱贫攻坚,有一项任务是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带动能力。开州区大进镇打破村社界限,跨区域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外联内畅的完整路网,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目前,重庆深度贫困乡镇已启动脱贫项目1500多个,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产业深度调整,守着青山不受穷
在重庆,深度贫困乡镇之变,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一是培育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二是改造了存量产业,挖掘新的市场价值。
大巴山深处的红池坝镇距离巫溪县城100多公里,贫困发生率超过30%。以前,农民种的是玉米、红薯、洋芋“三大坨”,收成低、效益差,辛苦一年,仅能维持温饱。
但红池坝镇也有独特的潜力——靠近国家4A级景区红池坝。然而过去受制于交通条件,红池坝镇只能与游客“擦肩而过”,守着青山仍受穷。
为此,红池坝镇提出“农旅融合、旅为龙头”的思路,争取实现“产业再造”。巫溪县副县长王仕杰说,想吃上“旅游饭”,就要突破交通瓶颈。红池坝镇正在修建两条贯通全镇并连接红池坝景区的干线公路,发展度假民宿,“留下过路的游客,也就留下了旅游财富。”
立足资源禀赋,盘活、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也在推进中。中益乡经过调研,决定发展以中华蜜蜂养殖、特色果蔬种植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同样是养蜂,如今大不同。在中益乡坪坝村的一片草地里,整齐地摆放着不少蜂箱,四周装着摄像头。市民缴纳认购费后,便可获得蜂箱一年的收成。摄像头实时监控,保证蜂蜜品质不打折扣。中益乡还引进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代养代销协议,帮助群众通过养蜂获得分红。
优秀干部下沉一线,群众参与扶贫全过程
深度贫困乡镇“空心村”多,青壮劳力流失多,脱贫攻坚、乡村建设急需人才。为此,重庆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引入新型乡村人才下沉一线,助推乡村发展。目前,重庆已选派18名副厅级干部担任驻深度贫困乡镇工作队队长、80多名市级各部门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访民情、做规划、推项目。
驻乡工作队在组织动员、政策协调、监督督促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显现。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饮水难长期困扰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此,驻浪坪乡工作队牵头与重庆市有关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积极协调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相关单位,争取跨县域调水。
重庆不少地方还创新机制,让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立项、实施、监督全过程,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红池坝镇渔沙村,为发展肉牛养殖,杨自清等群众代表与政府、企业工作人员一道去河南购牛,对肉牛质量好坏、价格是否公道全程把关。“搞扶贫产业是咱自己的事情,一点不能含糊。牛养壮了卖出去,家家户户都受益,我们的脱贫信心更足了。”杨自清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