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村寨 > 特刊  > 详细页面

晴隆24道拐:绿色生态美景沉淀恢弘历史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多彩贵州网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31日 浏览量:

  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又像是曲身蓄势的金龙,昂道直窜云端。在有“晴山千峰卒,隆地万物华”之称的晴隆,这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24道拐,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的热播,正吸引着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

  在越来越多游客在此流连的同时,生态文化旅游区,早已成为了它的新头衔。

  雄、奇、险,一条神奇的公路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

  该路段沿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盘旋至山顶的鸦关,在倾角约60度的山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由24个180度的拐弯叠加、蜿蜒盘旋至关口,故称“二十四道拐”,其雄、奇、险、峻,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典范!

  它原本是滇黔公路中的一段,始修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次年竣工。抗战爆发后,因地处战略要塞,该公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

  是见证了战火硝烟、承载了战争风云的历史岁月的历史物证。

  历史承载,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

  二战胜利后,美国随军记者约翰·F·阿尔伯特(John F. Albert)拍摄并发表了24道拐的照片,以一段盘山公路其险、峻、奇、特的构图,轰动世界。

  照片中,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中国西南一条多处呈现“S”形的陡峭公路,向着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运送物资。这帧首次刊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随后在国内外被无数次登载的照片,显示了“中国抗战生命线”的奇伟卓绝景象。

  照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公路,正是晴隆“二十四道拐”,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又称“中印公路”)的象征。

  曾经鲜为人知的一段盘山公路,现已成为美中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生态保护,成为旅游发展助力

  如今,距离这条公路建成已过80年风雨,晴隆“24道拐”仍然保持着雄奇险峻的原貌,没有变的面目全非,这与当地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早在2004年5月,晴隆24道拐就被越级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人对24道拐抗战公路遗迹的保护,在抗战历史学者戈叔亚看来,是做得非常不错的。他说:“贵州人对这段路非常有感情,越级申报可以说是一个壮举!”

  晴隆县属喀斯特地质地貌,森林覆盖率达到35.8%,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区位和山地相对高差较大,形成了多样的山地气候,衍生了丰富的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提升了旅游开发的生态价值。

  贵州当地政府以规划以生态保护和展示为切入点,在保护24道拐遗址原貌基础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把24道拐中心景区、安南古城、特色城镇和观光畜牧业等统一规划,建成了生态文化旅游区。

  资料来源:多彩贵州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