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团结进步  > 详细页面

哀牢山上马樱红——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成果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0年02月19日 阅读量:

1958年曾到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四弦艺人李富强如今是省级“非遗”传承人。 郎晓玲摄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双柏县城。 李盛昌摄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双柏县法脿镇李方村。

彝族舞蹈进入妥甸中学大课间。 李盛昌摄

由双柏籍各族群众表演的《搭火把》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

在双柏县生态茶园中采茶的彝族姑娘。谭华 李华荣摄

    

  双柏县位于云南地理中心、哀牢山东麓,行政辖区面积4045平方公里,设5镇3乡,85个村(居)委会、1545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县内山区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99.7%,森林覆盖率达84%。全县总人口16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9%。双柏县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荟萃,素有“滇中绿海明珠”“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查姆文化故地”的美誉。

  双柏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把民族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作为全县“强基工程”“亮点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通过构建“四个体系”、开展“七进”活动、实施“九大示范”专项行动,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更加牢固、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民族团结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

    

  党旗引领展新貌

  众人拾柴火焰高

  双柏县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示范创建全过程,确保党委决策在示范创建中落地生根。

  通过全面实施“党的建设引领示范”专项行动,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战斗堡垒。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监督,积极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战斗堡垒。

  健全考核表彰监督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和述职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建立科学评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着力提升创建质量。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推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双柏县,“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全力推进、同建共享”的示范县创建格局已经形成。

  “共产党员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既然带头,就要敢于承担风险,舍得牺牲自己的利益。”双柏县法脿镇铺司村委会下村村民小组长付有贵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尼族青年,付有贵于2016年3月被选为下村村民小组长后,工作尽职尽责,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和群众,在推进民族团结中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6年以前,下村组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业。铺司村委会发展小米椒种植产业,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尝试,付有贵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7年,他试种小米椒1.5亩,收入1.2万元。2018年,种植小米椒6亩,又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小米椒。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最有说服力。在双柏县,像付有贵一样用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层党员成百上千。正是这些先锋扛起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旗,带领各族群众掀起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高潮。

    

  夯实基础补短板

  百业兴旺百姓安

  水、电、路等“五网”落后是双柏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双柏县组织实施“发展动力增强示范”专项行动,科学谋划好年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任务,把政策、资金、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全面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住房保障、产业发展短板,培育新型绿色产业。仅2018年,全县投入民生资金9.4亿元,“810”工程(自治州委、州政府提出的8项惠民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深入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14年以来,双柏县共组织实施中央和省、州民族专项项目113个,累计到位补助资金4782万元,整合了农村危房改造、公路建设、扶贫整村(乡)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77.7亿元,以民族聚居乡镇和民族聚居建制村为重点,大投入、大扶贫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历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85个行政村道路硬化全实现、安全饮水全达标、医疗卫生全升级、电力通信全保障、电视网络全覆盖,全县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阳光玫瑰”是双柏县葡萄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2017年被云南省农业厅授予“云南十佳水果”称号。2018年6月,“阳光玫瑰”葡萄在中国—南亚博览会绿色食品展区参展,备受消费者青睐。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使当地近万名彝族、哈尼族同胞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从未想过这些我们看不上眼的荒山荒地也能长出‘金子’来。我现在不仅拿到土地流转的租金,还像城里人一样领着打工的工资。”家住普龙社区很本楷村的李福贵满面笑容地说。

  “我家今年种了3亩美人椒,卖了两万多块。种植技术和管理有公司的人来指导,更重要的是销售不用愁,而且价格有保障。”双柏县尹代箐村委会村民杨正荣说。

    

  团结脱贫来“相会”

  小康路上无掉队

  双柏县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把实现全县脱贫摘帽作为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履行好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实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社保兜底、易地扶贫搬迁等精准扶贫政策全面落实。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6311户22736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56%。2019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双柏县列入了33个脱贫摘帽县。

  “做梦也没想过,年过半百进县城,不用欠债住洋楼。”彝族同胞李家昌在乔迁新居时感叹。李家昌祖祖辈辈生活在距县城5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因为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住进了90平方米的新楼房。像李家昌这样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的群众还有很多,仅在县城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安康小区,就有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398户1501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梦”。

  距离双柏县城87公里的安龙堡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1.9%。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政策引领下,安龙堡乡抓关键、扶龙头、树典型、强保障、培产业,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改善各族群众住房、就学、就医、饮水、出行等生产生活条件。

  2018年底,安龙堡乡8个村(社区)2319户9044人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柏油路、新洋楼、生活幸福没忧愁”成为当地民歌小调的新唱词。素有“花鼓彝乡”美誉的安龙堡乡在贫困中破茧而出,实现了美丽蝶变。

    

  “美人之美”民相亲

  “美美与共”心相通

  李方村是彝族群众聚居的自然村,距县城35公里,是双柏县彝族大锣笙的发源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村民都要自发地组织火把节,旅游人数最多的一年,曾经有1万多人来参加火把节狂欢。

  走进李方村,整洁的沥青路傍村而建,红砖青瓦的安居房有序排列。年近70岁的李大妈感慨地说:“5年前,我们这里还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如今,村外水泥路、村内石板路,政府把每家每户的房子修得很漂亮。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感到很幸福。”

  李方村的美丽蜕变得益于双柏县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在双柏县,像李方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李方村仅是全面实施“民族文化繁荣示范”专项行动众多成果的一个代表。

  双柏县把共建共享精神家园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计划,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教育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化、旅游、生态等工作深度融合,有效发现发掘、传承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百花齐放,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夯实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

  2014年,双柏县率先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组织了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近年来,《双柏“三笙”》文化丛书、《查姆字典》《彝文识字兴趣读本》等出版发行。投资1825万元的县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投资960万元的双柏彝族老虎笙传习所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举全县之力办好一年一届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民间节日有彝族火把节、农民丰收节、普龙开街节、法脿虎笙节、安龙堡乡花鼓文化节、大麦地镇河口象鼻山节、李方村锣笙节、嘉中元节、大庄仙鹤节、爱尼山乡康养文化节。

  双柏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6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州级4项、县级58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7名,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9人、自治州级12人、县级94人。

  自2013年以来,双柏县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考核,每年一次对四级传承人进行现场考核,保护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传承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2015年8月,双柏籍陀螺运动员木天光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项目的比赛,荣获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

    

  “志智双扶”断穷根

  团结习惯养在身

  扶贫须扶志,治贫先治愚。双柏县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民族教育政策,坚持教育优先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教育惠民政策,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学。

  2014年以来,双柏县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改造校舍面积达8.4万平方米,投资4500万元新建了东城小学,投资688万元新建了西城幼儿园。2014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各类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资金1.9亿元,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129.6万元。2017年,全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全县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99.97%,初中毛入学率为120%,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0.9%,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99%,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76%。学前教育稳步发展,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中考成绩综合考评位列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职业教育综合发展,高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双柏一中高考文科、理科本科上线率、本科总上线率均居全省127个县(市、区)第一名。

  双柏县把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作为民族贫困地区扶志扶智的重要措施,坚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导向,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元、以个人为对象,开展面向民族地区普及性技术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确保贫困村农业主导产业鲜明,贫困户掌握相关生产技术,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2018年,全县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66期9016人次。

  把团结的种子播在心里、团结的习惯养在身上,这是双柏县实施“民族教育振兴示范”专项行动的初衷之一。通过扎实开展示范创建进学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利用升旗仪式、团队活动、学生会活动、乡村少年宫活动、班组活动等,对学生广泛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开街节、花鼓文化节、虎笙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演出活动,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等“五个一”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理论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利用“五四”“六一”等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进步文艺展演活动,使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民族团结的感情和习惯从小培养。

    

  青山绿水织锦绣

  人面桃花画中游

  双柏县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专项行动,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把绿色生态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把绿色理念贯穿到民族地区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率先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全面完成。2018年,新植树造林4.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051.7万立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22.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52.6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2.8%。立足生态禀赋、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等核心优势,打造县域经济绿色增长极,充分发挥“绿”的优势,协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大力推进白竹山旅游核心景区建设,县城查姆湖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水库、河流水环境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不断巩固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推进旅游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及特色民族文化等相结合发展,稳步推进彩公路沿线5个乡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民宿经济发展,国飞药膳庄园、龙田韶苑等一批彝乡民宿建成运营,力争成为中国彝乡双柏民宿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立一批生态环保的绿色原料基地和特色型、品牌型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开展绿色乡镇、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加大投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努力培育健康生态文化,打造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

    

  梧桐花开凤凰来

  团结进步出英才

  双柏县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组织保障,把差别化扶持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工作方法,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示范”专项行动。不断创新方法措施,坚持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形成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中威信高的干部队伍。以《双柏县“兴双人才奖”评选奖励暂行办法》“1+6”系列文件为抓手,已开展两届“兴双人才”评选表彰, 累计表彰4名获得者和10名提名者,以毕正良为代表的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得到表彰。

  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6年,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中,增加了12名少数民族干部进入领导班子。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注重拓宽锻炼渠道,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能力。3年来,已从乡镇选派了21名少数民族干部到省、自治州综合部门挂职锻炼和省外学习;大力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加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力度,使少数民族干部熟悉多部门、多岗位、多行业的工作,增强综合领导能力,打造一批复合型、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

    

  始终坚持法治化

  法律法规促团结

  双柏县始终把法治化作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实施“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示范”专项行动,着力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水平,用法律法规保障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谐。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引导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扎实推进宗教工作“一网两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族宗教矛盾纠纷排查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民族宗教关系和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2010年以来,全县没有发生过因民族或宗教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015年,双柏县荣获云南省“先进平安县”称号。2018年4月,双柏县被国家信访局表彰为“三无”县。

    

  手足相亲情似海

  守望相助靥如花

  双柏县始终把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进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民族和谐创建示范”专项行动,不断丰富民族团结内涵,创新宣传载体和方式,找准民族感情的共鸣点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既从大处着眼、顶层设计,又注重从小事入手、破解难题。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激发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利用宣传牌、电子屏幕、书写标语、启动“民族歌曲大家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营造“人人都讲民族团结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事、人人都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在双柏,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已经成为主流,一家有两三个民族成员的家庭比比皆是。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成就成为习惯,双柏县现有的18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像双柏县县花——马樱花一样开得绚丽多彩。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