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由古至今,称“僰”(bó)人“白尼”“罗举”“白人”“白儿子”“民家”等,自称他称早已难辨。贵州的白族,主要分布于毕节市威宁、赫章、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六盘水市水城、盘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等地,世代以农耕为主业。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话支,其大部分说本民族语言,通晓汉语,使用汉字。
白族民族服饰以及生产用品
白族(南京人)“白素衣”:1955年4月征集于大定(大方)青山。“白素衣”是娘家在女儿婚前准备的专供婚、丧之用的衣服,分为彩色和白色两面。彩面用于婚事,用红、黄、青、黑、白等色绸布,剪成方形和三角形等若干同等小块,按纵横规律拼缀成方领口的五彩斑衣,领口、襟边、胸前和背心绣各有花纹。白色面用于丧事,用白色绸布制成,整个丧礼过程,妇女均穿“白素衣”。
族源追溯
贵州的白族,以其公认的多源合流为突出特征,有秦汉时期古“僰人”的遗裔,有唐宋之际就散居于黔的古老“龙家”,有宋元之际的爨(cuàn)僰军后代,还有明代保驾建文帝逃亡的忠义臣民“南京人”……
多源合流
由于族源的繁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相当一部分白族的身份是模糊的。在民族和谐民族统一的原则下,在尊重民族意愿的前提下,贵州的“南龙人”和“七姓民”等被认定为白族。
“南龙人”识别:贵州白族中的“南龙人”,是明初入黔的“南京人”和贵州的“龙家”进行长期的融合形成的族群。长期以来,他们对于自己的族称尚未正式确认反映强烈。经反复多次征求意见和协商,由毕节地区署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龙家(南京)64608人正式认定为白族。
“七姓民”识别:威宁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4月召开“七姓民”代表座谈会,以(威府发)15号文件上报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地区行署于同年6月以(毕署发)79号文件批复,同意威宁“七姓民”正式认定为白族。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