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南阳有个张仲景,是个名医。他医术高妙,不管是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计奔忙的乡亲,面黄肌瘦,衣不敝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骡马来,轿车去。官宦人家、乡里豪绅,还有那富得流油的生意人,整日里把张仲景围的不透风。张仲景虽然很忙,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众乡亲,他让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一个医棚,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熟后分给来乞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天天如是,舍药一直舍到大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庆贺新年,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物。有把这种食物称为“饺耳”的,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恩情。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就经常为长沙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盘上大锅施药救生,受到了长沙百姓的爱戴。告老还乡后,长沙的人民想念他,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后来张仲景身染重病,命在旦夕,看来不久于人世。长沙的老人说:长沙有一快好地,想叫他寿终后葬于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边就争了起来。张仲景说:我喝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乡亲;我生于南阳城,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算了。,长沙选来了精壮的小伙子,南洋的人们选出了有力气的后生。冬至那天,张仲景寿终了,人们就按他的嘱咐,棺左是长沙小伙子肩扛,棺右是南阳后生肩扛,灵柩到了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突然断了。戴孝送殡的百姓忙跑回家去,拿上挑子担子来垒坆。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坆垒得很大。后来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庙供奉,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为人们的祛疾病,舍“祛寒娇耳汤”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都说他成了仙,灵魂附在他的医书药方上,人们有了病,照着他的药方配副药,煎熬下肚就会病除。因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顿饺子吃,说冬至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采集整理:杨东来
选自《中国民俗传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