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生态农业
打洛,傣语意为联合摆渡的渡口,如今这里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边境线上的一个重镇,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国家最近的内陆口岸和最便捷的通道。
打洛镇旁的曼佧村,傣族村民岩坎家的火龙果园里,红艳艳的火龙果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娇艳欲滴,一棵棵翠绿的火龙果枝条缠绕在水泥桩柱上,长势良好,生意盎然。近年来,边境小镇打洛立足“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岩坎与妻子玉坎拉种了20亩红芯火龙果,果肉如红玫瑰般娇艳,岩坎说,这种红芯火龙果一年可采收八至十次,可连续采摘30年,产量会逐年增加。这些高产的火龙果给岩坎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每公斤7至8元计算,一亩火龙果的收入可以达到五六千元。火龙果园里,果树下是嘎嘎叫的鸭子和大鹅。“果园里的鹅有150只,鸭子也有七八十只。”在岩坎看来,果园里养鸭养鹅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果园里的杂草是鸭鹅的好饲料,鸭鹅成了果园的“生态除草机”,鸭鹅的粪便又是果树的有机肥料,一年下来,鸭、鹅也能卖钱,果子更能卖大钱。
火龙果田里的生态养殖
沿着南览河旁的公路,来到打洛的另一个寨子勐板,河对岸就是缅甸。在勐板村,提起岩温龙和他的茶花鸡,几乎人人都竖大拇指,作为勐板村委会主任,岩温龙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09年,他成立了益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茶花鸡养殖。茶花鸡的经济价值很高,除了鸡本身能卖不错的价钱,茶花鸡的鸡蛋也能卖三块多一个。“养鸡真是个生态产业呀,我们合作社的鸡粪每年也能卖五六万元嘞,鸡粪拿来种辣椒、种西瓜最好了。” 除了6000多只茶花鸡,岩温龙的合作社里还养了两万多只蛋鸡。“现在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样才能让农产品实现绿色生态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少用化肥农药,多用农家肥。”岩温龙说道。如今,合作社每年产鸡10万多只,鸡蛋600多万枚,社员每年每户最少增收2000元,多的达到1万元,社员也从最开始的9户发展到了286户。
茶花鸡养殖户在收鸡蛋
给香蕉套袋
橡胶依然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自2013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后,打洛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导农民在香蕉地、田边地角套种杂交玉米、蔬菜、东升南瓜等作物,积极开展冬季农业开发。引进种植火龙果、香冬瓜等污染少、产值高的产业。发展养殖小耳朵猪、茶花鸡等绿色生态养殖产业,注册“盖勐傣”茶花鸡、“打洛香蕉”等绿色优势品牌。
火龙果红艳艳、香蕉金灿灿、茶花鸡打着鸣、友好型橡胶园正逐步铺开……欣欣向荣的生态型农业,正在打洛,正在边境线上蓬勃发展。
勐景来——梦境里来
晨曦中的南览河,雾气弥漫,顺着河流,我们来到西双版纳这个叫勐景来的寨子。河那边,就是缅甸,近得能听到对岸人家的犬吠,这里的村民世代交好,共饮一江水。
寨子里,一座座竹楼下,挽起发髻的妇人们早早起来生火蒸饭,炊烟随着晨雾在竹楼间缓缓流动,经由阳光折射,更显朦胧。恍惚间,美得像是来到梦境里,正如了这里的名字,勐景来——梦境里来。这里的傣族人家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生活形态,干栏式的竹楼夜不闭户,家家院内花团锦簇,花丛矮树就是围墙,道路用青砖铺就,一切取于自然,融于自然。如今,整个勐景来寨子就是一个景区,经过合理的规划,古朴鲜明的傣族传统建筑与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相融一体,村在景里,景在村中。
勐景来寨门口跳起迎宾舞的村民
将傣族传统手工艺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游客的体验之中,使得这座边境上的寨子有了灵魂,开始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文化保护首先是保持村寨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协调一致,其次是保护和传承傣民族手工艺传统。”勐景来景区管理方负责人李梅这样说道。
一座竹楼下的长廊上,70岁的岩温丙和69岁的岩叫国正编着传统的傣族竹器。“竹子是山上砍的,竹子么,砍了又冒出来,砍也砍不完;我们么每天坐这里,编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编出来一个就被游客买走一个,编也编不完。”老人淳朴的话语,传递的是一个意思:他们从事的是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在勐景来,傣族的传统手工技艺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傣陶制作、手工造纸、竹器编制、傣锦制作、榨糖……每一样都无不令人好奇又赞叹。
将傣族传统手工艺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游客的体验之中,使得这座边境上的寨子有了灵魂,开始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在勐景来,傣族的传统手工技艺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内外兼修,秀外慧中。外在的景致配以内在的传统,给勐景来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许多人家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好得很。玉恩是村里的会计,她家的竹楼临近村口,于是她家也开起了农家乐。玉恩请了15名厨师和服务员。在她家的竹楼里,楼上楼下布满了餐桌,她家一次能接待80桌客人,到国庆春节小长假、旺季一天接待七八百人,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玉恩说:“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绿色、生态很重要,发展生态旅游是我们的长久之计。”
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多村民在村口售卖自家的农产品
对于今天的好日子,玉恩真心地感慨道:“现在的日子甜得像蜜,以前哪敢想哟,有时候真的跟做梦一样。”是啊,如梦如幻的美景里,是傣家人幸福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