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特色产业  > 详细页面

“特区”效应下的喀什国际旅游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武润生 朱明俊 李翔 2018年09月20日 阅读量:

“建特区,走富强之路”是所有喀什人的期待和梦想。本报记者 田建明摄

  8月22日,首届丝路明珠——喀什噶尔国际旅游文化节在新疆喀什落幕。对于刚刚走向“特区路”的喀什来说,首届“国际旅游盛会”不仅为当地日趋火爆的旅游业添了一把柴,也标志着这个西域古城的国际化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月的喀什,迎来了沉寂数年后的旅游旺季。走在喀什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许多背着行囊四处拍照留念和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游客。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别具一格的巴扎和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让这座古城蒙上了一层古朴的面纱,也多了几分国际化的色彩。

  几年中,维吾尔族出租车司机阿里木载过数不清的外国游客。“今年生意特别好,我的收入比往年增长了一倍多。”阿里木说,眼下喀什旅游“相当火爆”,原因是“中央要把喀什打造成‘特区’”。“建特区,走富强之路”也是所有喀什人的期待和梦想。

  目前,官方对“喀什特区”的表述是:特殊经济开发区。实际上,特殊经济开发区也并非包括整个喀什地区,而只是一个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这个区域将以正在建设中的中亚南亚工业园区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

  这显然与人们眼里的“经济特区”有着很大差别,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城市以“加速度”向前发展:云集的客商、急速扩张着的城区,而首届国际旅游节无疑又把喀什的“特区”效应再一次推向高潮。

  8月16日晚,喀什人民广场,首届喀什噶尔旅游文化节暨第五届新疆旅游商品大赛与展销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出席显示了此次喀什国际旅游节的“高规格”,而外国使节和上海合作组织官员的出现则凸显了此次旅游节的“国际化意义”。

  巨大的毛主席雕像下,“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再一次出现在这个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精彩纷呈的开幕式晚会,给中外游客们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民族风情大餐。

  8月17日,在喀什国际会展中心,国内外客商们带来的1300多个品种、2.6万件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悉数亮相。300多个展位,不光有喀什地区各县市和疆内其他地州的特色旅游产品,也有巴基斯坦的毡垫、手工香包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精致布艺。

  8月18日,作为喀什国际旅游节的一项活动,喀什民间体育活动表演在艾提尕尔广场举行。在市民朱明俊看来,喀什从来都是一个“国际的舞台”,外国人在喀什很常见,只不过,旅游文化的展示和交流,让这个“国际舞台”变得更加和谐与友好。

  喀什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仅今年前7个月国内外游客就达170多万人次,创收8亿多元。每天进出口航班达26个,而酒店宾馆的客房天天爆满,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域古城又一次重拾往昔的繁荣。

  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勇智说,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指出,“要把喀什建设成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让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国向往的璀璨的西部明珠”,中央9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喀什设立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依托喀什和周边国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争取让喀什成为中南亚乃至欧洲游客进入中国并向内延伸的最经济、最便捷的国际旅游大通道,使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一种必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王诚庆教授认为,喀什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以“丝绸之路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力争把喀什建成面向中亚南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这既不同于深圳的经济推动旅游模式,也不同于延边的旅游拉动经济的模式。喀什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形成一种旅游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的模式。”王诚庆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