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影视  > 详细页面

《嘎达梅林》与“小肥羊”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卜卜 2017年11月03日 阅读量:

《嘎达梅林》剧照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英雄,为了保护科尔沁草原,他与滥开滥垦草原的达尔罕王和东北军阀作斗争。“小肥羊”是蒙古族传统的手撕肉,如今也是来自内蒙古的著名餐饮品牌,分店遍布全国。为什么把嘎达梅林跟“小肥羊”牵扯在一起?这源于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一句话:少数民族影视创作要学“小肥羊”。

  具体情况还要从正在央视8套热播的反映蒙古族草原英雄悲剧史诗的电视剧《嘎达梅林》说起。

  2011年1月25日,《康熙王朝》导演陈家林和《让子弹飞》编剧朱苏进联手打造的20集电视连续剧《嘎达梅林》登陆CCTV-8,在黄金时段播出,扣人心弦的剧情令不少观众为之震撼。电视剧《嘎达梅林》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内蒙古最后的武士嘎达梅林传奇而悲壮的一生。而鲜为人知的是,剧中那唯美的场景、传神的演绎和动人的情节源于历尽艰辛的拍摄。

  谈起拍摄经历,导演陈家林在媒体面前感叹道:“根据剧情,我们从沈阳到锡林郭勒,从东北平原到科尔沁草原。两个月下来奔波6万多公里。”

  制片人呼和巴特尔说:“观众看到的是美丽的大草原,其实草原不仅昼夜温差大,而且风沙大。每顿饭都从几十公里外的城里运过来,送到的时候已经冰凉,里面还带沙子。细皮嫩肉的演员根本受不了,骨头早散架了。”

  呼和巴特尔还透露,《嘎达梅林》总投资约15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0%,其余为自筹。但是,这1500万元在拍摄时,“用起来都不像钱了”。呼和巴特尔说,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在边境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拍摄成本要比城市高30%;所有置景、服装、道具都得重新做;拍摄地点与剧组驻地间的距离动辄上百公里,特别在草原、沙漠中拍摄,天气变化极快,可有效利用的拍摄时间少得可怜,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拍摄成本。

  如果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想要“回本儿”,呼和巴特尔认为“太困难了”,原因是一些电视台对少数民族影视剧有偏见,认为它收视率不高,没什么明星出演,广告费少,有的电视台播一集竟只给几千元钱,所以能“保本”就已经是个奇迹了。

  面对此种情况,呼和巴特尔想到了“小肥羊”。“小肥羊”来到北京后,把传统的内蒙古手撕肉进行改良,使之更加适合城市大众的口味,如今不仅在餐饮行业占领了一席之地,其火锅底料等产品也开始热销,这对于少数民族影视创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的确,少数民族影视剧缺乏明星大腕,更缺乏社会投资,本身又是小众题材,受关注度难以与主流商业影视剧匹敌。然而,“小众题材”也可以变成“大众关注”,“小投入”也可“大产出”,关键是创作者需要有市场头脑,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光想着政府支持。开拓市场,入乡随俗,还要有“小肥羊”的智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